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 第477章 冶铁研判与秋收收官

第477章 冶铁研判与秋收收官(2/2)

收标准》,对十日建成的防御体系进行逐项核验。五尺高的土墙通体用 “三合土”(黄土、石灰、细沙按 5:3:2 配比)夯筑,验收队员用铁锥插入土墙,仅能刺入半寸,拔出后锥眼立刻闭合 —— 这是 “坚土” 的标准,说明夯筑密度达标。顶部的垛口每三尺一个,宽度两尺,深度一尺五,士兵半蹲其中,既能隐蔽身体,又能探出身子射击,垛口内侧还凿有 “箭槽”,方便放置箭矢。

    “测试壕沟障碍效果!” 李二郎一声令下,两名牧民骑着无鞍马,朝着壕沟方向慢跑。战马刚靠近壕沟边缘,马蹄就踩中埋在土中的铁蒺藜,受惊跃起,人立而起,牧民趁机勒住缰绳 —— 壕沟深三尺、宽两尺,沟内交错埋着火烤过的尖木刺,即便战马跃过壕沟,也会被铁蒺藜迟滞。“合格!” 哈桑在验收册上打勾,随即走向箭楼验收。十座箭楼沿防御墙均匀分布,每座高五丈,底部用青石块垒砌,顶部的了望台装有 “转角木梯”,士兵可 360 度观察。

    “架设神臂弓,测试射程与精度!” 士兵们转动绞盘,将特制的 “破甲箭” 搭在神臂弓上,瞄准两百五十步外的稻草人靶。“放!” 箭簇呼啸而出,穿透稻草人胸前的 “札甲” 模型,深深钉在后方的 oak 木柱上,箭尾还在嗡嗡颤动。“射程超标准五十步,穿透力达标!” 验收队员高声汇报。耶律帖木儿带着牧民检查箭楼的 “应急储备”—— 每座箭楼储存三日干粮、两瓮水、五十支箭,还有 “火折子” 与 “信号烟”,确保极端情况下能坚守待援。

    当夕阳沉入西山时,验收册上的所有项目均打上了红勾。李二郎让人在防御墙中央立起一块青石碑,正面刻 “汉契同心”,背面刻 “共守边疆”,汉契两种文字并列,碑座两侧雕刻着麦穗与马镫 —— 这是燕云 “耕战结合” 的象征。牧民们围着石碑跳起了传统的 “祭山舞”,边军士兵则敲响了战鼓,鼓声与歌声在黄昏的关隘回荡,既是庆祝防御工事落成,也是宣告燕云已筑起 “农牧共守” 的坚固防线。

    深夜的幽州议事厅,灯火通明。范仲淹、王晏之、李二郎、王阿福围坐在铺满地图的案旁,案上摆着新酿的粟米酒与刚烤好的麦饼,庆祝秋收与防御工事双丰收。“六州秋收共收粟米十五万三千石、麦种八万七千石,远超预期的十三万石,” 王晏之的算盘噼啪作响,脸上难掩笑意,“其中新荒开垦区贡献了五万石,占比三成,这是汉契农户共同垦荒的成果;储备窖已按‘边军三月、百姓半年’的标准装满,还能调拨三万石支援汴京,解中原秋粮短缺之困。”

    李二郎展示防御工事验收报告:“土墙、壕沟、箭楼全部合格,神臂弓与床子弩已部署到位,流动侦查队明日即可出发,” 他顿了顿,“今日已组织五十名边军与牧民进行首次联防演练,从发现‘敌情’到列阵防御,仅用两刻钟,比预案提前一刻。” 王阿福则带来农户的喜讯:“秋收后,有八十户契丹农户申请定居蓟州,还主动要求开垦城西的荒坡;汉人农户也纷纷向契丹牧民请教牧马技巧,已有三十户养起了‘燕云杂马’—— 这种马耐粗饲、善走山路,比中原马更适合边境劳作。”

    范仲淹举起酒碗,目光扫过众人:“燕云的治理想来不易,从战后废墟到五谷丰登,从部落隔阂到携手守边,靠的不是官府的一纸命令,而是汉契百姓在田埂上、在工事旁、在炊烟里结下的情谊,” 他将酒碗举过头顶,“这碗酒,敬土地的馈赠,敬边疆的安宁,更敬每一个为家园出力的百姓!” 众人齐声应和,酒碗碰撞的清脆声在议事厅久久回荡,窗外的星空格外明亮,仿佛在见证这片土地的新生。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燕云大地。储备窖的守兵周仓已开始巡查,他用 “粮探子” 插入粮堆,确认湿度正常,又检查通风口是否通畅;居庸关的箭楼上,哨兵赵武正借着晨光擦拭神臂弓,箭杆上的木纹在晨雾中清晰可见;蓟州的田埂上,陈老栓与耶律娜已带着锄头赶来,他们要趁着土壤湿润,翻耕土地准备播种冬小麦 —— 丰收的余温尚未褪去,新的希望已在翻起的泥土中悄然萌芽。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在燕云的土地上。金黄的麦茬在田野间铺成地毯,坚固的防御墙守护着边疆的晨曦,汉契百姓的身影在田埂、关隘、工坊间穿梭,他们的笑容与汗水,共同浇灌着这片曾经饱经战乱的土地。这是燕云光复后的第一个丰收季,也是 “耕者有其田、守者有其盾” 的生动注脚 —— 在大宋的治理下,在汉契同心的守护中,这片北疆明珠正以最鲜活的姿态,书写着民族融合与边疆繁荣的崭新篇章。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