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栓,你家应交麦粒三百石,先测湿度!” 王阿福高声喊道。陈老栓推着牛车上前,耶律石将粮食探子插入粮堆,拔出后闻了闻,又用手捻了捻麦粒:“湿度达标,无霉味,可入库!” 辅兵们立刻上前,用木铲将麦粒铲入陶瓮,每装完一瓮就贴上 “陈老栓,五石” 的标签,再由两人抬着送入储备窖。晨雾中,陶瓮碰撞的 “咚咚” 声与农户们的谈笑声交织,格外热闹。
契丹农户耶律娜的牛车紧随其后,她的麦粒装在新织的麻布口袋里,比陶瓮更轻便。“阿娜,你家的麦粒颗粒真均匀,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王阿福笑着说,手里的算盘正计算着入库数量,“应交两百八十石,刚才测了湿度,也达标,直接入库吧。” 耶律娜点头,让儿子帮忙解开麻布口袋,麦粒顺着袋口流入陶瓮,金黄的麦粒在晨雾中闪烁着光泽,像是撒了一地的碎金。
农技师林小满则在储备窖内检查 “通风情况”—— 窖内每隔一丈就有一个通风口,用竹篾遮挡,既能通风防潮,又能防止老鼠进入。“通风口要每天清理,不能被杂物堵住,” 他对负责看管储备窖的周仓说,“还要定期用‘草木灰防潮层’,每半个月在窖底铺一层草木灰,防止麦粒受潮。” 周仓点头,立刻拿起扫帚,清理通风口的杂物,晨雾从通风口渗入,带着一丝凉意,让窖内的温度保持在适宜储存的范围内。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储备窖外的 “入库进度牌” 上。牌上已记录 “入库农户九十八户,入库麦粒两万三千石”,还差最后两户就能完成全部入库。王阿福看着进度牌,对农户们说:“今日完成入库后,明日开始发放‘夏收补贴’,每户按入库数量的一成发放,多劳多得!” 农户们闻言,欢呼声四起,午间的阳光越来越暖,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午间的日头正烈,居庸关的 “审讯室” 内,李二郎正审问被俘的辽军探子头目。按 “战俘审讯流程”,需先核实探子身份、了解辽境动向,再判断是否有潜在威胁,审讯时不得使用酷刑,以攻心为主。此刻,探子头目被绑在木椅上,面前放着一碗水,李二郎坐在他对面,手里拿着《审讯记录册》,目光平静却带着威慑力。
“你叫什么名字?在辽军中担任什么职务?” 李二郎问道,笔尖悬在册子上方,随时准备记录。探子头目沉默片刻,低声回答:“我叫耶律哈,是辽军‘侦骑营’的小校,负责侦查燕云边境的布防。” 李二郎点头,又问:“这次来燕云,除了侦查布防,还有其他任务吗?辽境近期有什么动向?”
耶律哈抬头看了看李二郎,又低下头:“没其他任务,就是侦查布防;辽境近期没什么大动作,只是萧太后让边境的守军加强了戒备,还从后方调了些粮草到榆关附近的‘黑山城’,说是防备大宋进攻。” 李二郎追问:“黑山城现在有多少守军?粮草有多少?” 耶律哈想了想:“守军大概五千人,粮草听说有十万石,具体数量我不清楚,我只是个小校,接触不到核心情报。”
午间的阳光透过审讯室的窗户,照在耶律哈的脸上,他的额头渗出冷汗。李二郎看出他没说假话,便让人端来一碗粟米饼:“先吃点东西,只要你如实回答,我们不会为难你,” 他顿了顿,“你也看到了,燕云现在百姓安居乐业,边境安稳,你们辽军就算再调兵,也打不过联防队,不如归降大宋,还能分到土地,比在辽军当探子强。” 耶律哈接过粟米饼,咬了一口,眼泪突然掉了下来 —— 他在辽军经常吃不饱,没想到大宋会如此善待俘虏。
黄昏的风带着微凉,吹得蓟州的 “秋收筹备棚” 旗帜猎猎作响。王晏之带着王阿福、林小满,正在筹备秋收物资 —— 按 “秋收物资筹备制度”,需提前准备 “收割工具、晾晒场地、储粮设施”,还要制定 “秋收互助计划”,帮助老弱病残农户收割,确保秋收顺利进行。
“收割工具要准备五千把镰刀、两千副木枷,还要让冶铁坊赶制两百把‘新改良的割麦刀’,这种刀比普通镰刀锋利,收割速度能快三成,” 王晏之指着《秋收物资清单》,“晾晒场地要在现有基础上再扩大一倍,用竹篾搭建‘防雨棚’,防止秋收时下雨,麦粒无法晾晒。” 王阿福点头,立刻让人传信给冶铁坊,让他们加快赶制割麦刀,又让人去各村统计需要帮助的老弱病残农户数量,为制定互助计划做准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小满则在筹备 “秋收种子”—— 他从泗州调来的 “晚粟良种” 已运抵蓟州,共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