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按手册上的清单,检查自家的镰刀、木枷(脱粒工具),有损坏的赶紧去冶铁坊修补,” 王阿福对着聚集的农户们喊道,“晾晒场地要选在地势高、通风好的地方,提前清理碎石杂草;储粮的陶瓮要先用草木灰消毒,防止粮食发霉。” 汉人农户陈老栓举着自家的镰刀,刃口有些卷边,他笑着说:“阿福哥,我这镰刀得去磨磨,不然割麦时会断穗,浪费粮食。”
晨雾中,农户们开始忙碌。契丹农户耶律娜带着家人,清理自家的晾晒场 —— 他们用锄头平整地面,再铺上一层干稻草,既能防止麦粒落地沾泥,又能加快晾晒速度;归降的残匪耶律石则带着辅兵们,推着 “修补工具车” 在田间穿梭,车上装着磨刀石、铁锤、铁钉,免费帮农户修补农具。“耶律师傅,我这木枷的绳子断了,能帮我换一根吗?” 一名农户递过木枷。耶律石点头,从车上拿出新的麻绳,熟练地将木枷绑好,还额外缠了两圈,笑着说:“这样更结实,脱粒时不会再断。”
农技师林小满则在田间 “测产”,他选取一亩样田,收割十株麦穗,数出麦粒数量,估算亩产:“今年春麦长势好,亩产能达两石五斗,比去年泗州的产量还高,” 他对王阿福说,“只要收割及时,晾晒到位,今年夏收肯定是个丰收年。” 王阿福点头,让人在《夏收筹备册》上记录测产数据,还标注 “需多准备五十个陶瓮,应对增产需求”。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照在麦田里。农户们的收割工具已基本筹备完毕,晾晒场也清理干净,储粮陶瓮整齐地摆放在田边,只待春麦成熟。陈老栓望着金黄的麦田,忍不住对耶律娜说:“等收割了,我用新麦磨粉,给你做白面馒头,让你尝尝中原的味道。” 耶律娜笑着回应:“我也给你做草原的奶粥,咱们一起庆祝丰收。”
午间的日头正烈,居庸关以北的 “边境演练场” 上,李二郎带着三百名联防队员,正在进行 “应急防御演练”—— 模拟辽境小股骑兵突袭边境,检验联防队的 “信号传递”“阵型防御”“协同反击” 能力,按 “边境应急防御战术”,需在半个时辰内完成应急响应,击退 “来敌”。
“演练开始!” 李二郎挥下令旗,扮演 “辽军骑兵” 的五十名边军立刻策马冲出,挥舞着木刀,朝着 “边境线” 奔来。负责警戒的耶律帖木儿部落牧民立刻发现 “敌情”,一名牧民迅速点燃 “信号烟”(用硫磺、硝石混合制成,烟色为红色,代表紧急敌情),同时吹响牛角号,“呜呜” 的号声在演练场上空回荡。
午间的阳光照在演练场上,联防队迅速行动。萧斡里带着五十名牧民,骑着雪蹄马,绕到 “辽军骑兵” 侧翼,用 “套马索” 模拟拦截;李二郎则带领两百名边军,列成 “盾墙阵”,盾墙后藏着神臂弓手,“辽军骑兵” 冲至五十步时,弓手们齐射 “木质箭矢”,模拟击退进攻。“辽军骑兵” 见正面受阻,试图从侧翼突破,却被萧斡里的牧民们用套马索缠住马匹,动弹不得,很快就 “战败” 投降。
演练结束后,李二郎召集队员们复盘:“信号传递很及时,但盾墙阵的衔接还有问题,第三排的盾牌有缝隙,容易被骑兵突破,” 他指着演练场地,“下次演练要加强阵型训练,确保盾墙无缝衔接;另外,牧民们的套马索使用很熟练,要继续保持这种协同配合。” 耶律帖木儿点头:“我们牧民熟悉骑兵战术,下次可以教边军兄弟们识别骑兵的冲锋路线,提前预判防御。”
黄昏的风带着微凉,吹得居庸补给站的 “联动物资调度牌” 猎猎作响。周平(居庸补给站管理员)与榆关补给站的周松,正在通过 “飞鸽传书” 核对物资库存 —— 这是优化后的 “商道联动机制”,每日黄昏通过飞鸽传递库存清单,精准调配物资,避免出现 “某站物资积压、某站物资短缺” 的情况。
“周松兄,居庸站今日丝绸还剩三十匹,粟米剩十五石;榆关站丝绸缺十匹,粟米缺五石,” 周平看着飞鸽带回的字条,对身旁的商队掌柜赵和说,“明日一早,我就调十匹丝绸、五石粟米送往榆关,刚好满足需求,不会浪费运力。” 赵和笑着点头:“这优化后的联动机制真高效,以前我得等两三天才能换到所需物资,现在当日就能确定调度,省了不少时间。”
周平还让人在补给站外设立 “物资需求登记处”,商队可提前登记所需物资,补给站根据登记情况统筹调度。“以后商队不用再‘碰运气’换物资,提前登记,我们就能预留,” 周平对登记的商队说,“登记册每日更新,挂在调度牌旁,大家随时能查看。” 黄昏的余晖中,商队们纷纷上前登记,登记册很快就写满了一页,补给站的工作人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