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 第457章 渠通旱田与边联防患

第457章 渠通旱田与边联防患(2/2)

提前准备。” 王晏之点头:“我让李二郎带三百骑兵去居庸关支援,再加固关隘的防御,确保万无一失。”

    范仲淹最后总结:“丝绸坊的‘汉契合欢锦’要扩大生产,在汴京设立‘分销点’,让燕云的特产走向中原;同时,要继续推广‘汉契融合’,在学堂里增加‘草原文化’课程,让汉人孩童也了解契丹习俗,真正实现民心相通。” 众人纷纷赞同,沙盘上的燕云地图,在油灯的映照下,仿佛充满了无限生机。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幽州。望川渠旁,百姓们已开始灌溉禾苗,水流顺着田埂流淌,滋润着每一寸土地;边境的联防队已踏上巡逻路,马蹄踏过晨露,守护着边境的安宁;丝绸坊的织娘们也早早起床,准备开始新一天的劳作,织机的声响在晨雾中回荡,与远处的鸡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祥和的画面。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燕云的土地上一片欣欣向荣。望川渠的水泛着金光,丝绸坊的织锦闪着华光,边境的联防队举着旗帜,汉契百姓并肩劳作,孩子们在学堂里读书 —— 这是燕云光复后的第一个丰收季,也是大宋北疆走向长治久安的新起点。

    这场水利修建、边境联防与丝绸产业升级,是燕云体系化治理的重要一步。它证明,边疆的稳定不仅需要武力防御,更需要民生改善、民族协作与经济发展。在范仲淹、王晏之等人的带领下,在汉契百姓的共同努力下,燕云正以 “水通、边安、业兴” 的姿态,成为大宋最稳固的北疆屏障,书写着民族融合与边疆繁荣的不朽篇章。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