廷写战报,详细记录了北门鏖战的经过:“甲辰日,辽军萧挞凛率两千骑攻瀛州北门,用回回炮五架,轰城凡十余次。臣等以拦石障御之,用神臂弓、三弓床弩反击,遣哈桑袭扰其炮队、粮道,至黄昏,辽军粮尽,遁走狼山,我军伤八十人,亡十二人,歼敌三百余,焚其粮车二十辆。”
写完战报,王晏之让人用蜡丸封好,派快马送往汴京。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夜空,星星明亮,月亮皎洁,心中满是感慨 —— 北门鏖战的胜利,不仅守住了瀛州,更让宋军士气大振,为北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战斗在等着他们,收复燕云的道路,还很长。
天快亮时,晨雾又起,狼山方向的哨卡已搭建完毕。杨继忠带着禁军,在哨卡旁挖好了陷马坑,烽火台也已备好燃料。“都给我打起精神!” 杨继忠对值守的士兵说,“辽军随时可能再来,咱们要守住这道防线,不让他们靠近瀛州一步。” 士兵们齐声应和,声音在晨雾中回荡。
北堡的练兵场上,哈桑带着士兵们开始了新一天的训练。归降的辽兵们已融入队伍,与宋军士兵一起训练、一起吃饭,脸上再也没有了往日的怯意。耶律忠骑着马,与宋军斥候一起巡逻,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他知道,自己不再是辽军的士兵,而是大宋的一员,肩上扛着保卫家园的责任。
瀛州的城楼上,王晏之、赵德明、杨继忠并肩站着,望着远方的狼山。风从狼山方向吹过来,带着松针的清苦,却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肃杀。“用不了多久,” 王晏之轻声说,“我们就要从这里出发,北伐燕云,收复失地。” 赵德明和杨继忠点头,目光坚定 —— 他们都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泗州的仓库里,李四还在给瀛州准备粮草。他将耐盐禾装袋,将慈姑糕装瓮,每一袋、每一瓮都仔细检查,确保没有损坏。“李师傅,瀛州打赢了,咱们是不是可以多送些粮草过去?” 一名农兵问道。李四笑着点头:“当然要送,他们还要北伐,需要更多的粮草。咱们多送些,他们就能多打胜仗,早日收复燕云。”
瀛州的阳光越来越暖,城墙上的 “宋” 字旗在风中舒展,练兵场的呐喊声越来越响亮,百姓们的笑容越来越多。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在战后的整顿中,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成为了北伐路上一座坚固的堡垒。而在这座堡垒里,无数人正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着 —— 让大宋的旗帜,重新插满燕云的土地,让天下百姓,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