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压下心中思绪,目光重新落回南征帅选上,沉声问王朴:“既如此,那李重进与向训二人,你觉得谁更适合担此南征主帅之职?”
王朴闻听郭荣问及李重进与向训,脑海中当即浮现出二人的身影——李重进身为太祖郭威之甥,自太祖起兵时便随军征战,从高平鏖战大破北汉,到镇守河东抵御契丹,历经大小数十战,不仅熟稔战阵调度之法,更在军中积累了极高威望。南征大军多是从各镇抽调的精锐,其中不少将领曾是他的部下,若由他担任主帅,定能最快凝聚军心,做到令行禁止,无人敢有违抗。
而向训亦是太祖信赖的老臣,虽不如李重进那般战功彪炳,却胜在心思缜密,擅长统筹全局。此前他主持秦、凤四州战事时,不仅率军奋勇厮杀,收复失地,更在战后安抚流民、整顿吏治,让新归附的土地迅速安定下来,百姓渐归田里,足见其兼具军政之才,非只懂征战的武夫可比。
可就在郭荣以为王朴会认可二人时,王朴却缓缓摇了摇头,语气笃定道:“陛下,臣仔细斟酌,以为这二人皆不合适担任南征主帅之职。”
“哦?”
郭荣脸上的神色瞬间转为惊愕,他盯着王朴看了片刻,缓了缓才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疑惑:“莫非你觉得张永德合适?他虽为皇亲,掌部分禁军,可论征战经验,终究不及李、向二人。还是说……朝中另有朕未曾想到的可用之才?”
王朴垂眸沉吟片刻,双手猛地按在身前,屈膝便要跪地,声音带着几分凝重:“陛下,若臣今日所言有冒犯之处,还请陛下先饶臣失礼之罪!”
“哎,文伯公!你我君臣相知多年,自朕潜邸之时你便伴在左右,何来这般生分?有话尽管直说,无论你说什么,哪怕惊世骇俗,朕都恕你无罪,快起来说话!”
说着他便握着王朴的手臂将人扶起,目光中满是信任——他深知王朴素来沉稳,今日这般郑重,定是有关乎国运的要紧话要说。
王朴起身时,眼眶已微微泛红,他定了定神,目光灼灼地看向郭荣,一字一句道:“陛下,您可还记得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曾说过的那句话——‘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专权,多少帝王因兵权旁落而身死国灭!如今我大周国力蒸蒸日上,可根子上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军中宿将如李重进之流,手握重兵,威望深重,若他日陛下百年之后,新君年幼,又怎能制衡这般手握兵权的武将?”
说到此处,他声音愈发铿锵,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臣下以为,要彻底摆脱这种‘武人乱政’的循环,避免重蹈前朝覆辙,唯有推行‘以文制武’之策!让文臣参与军政决策,掌粮草调度、地方治理之权,甚至在军中设置文臣监军,约束武将兵权,使兵权归于朝廷,归于陛下,而非归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手握重兵的将领!如此,方能确保我大周江山长治久安,不再受‘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威胁!”
这番话出口,金祥殿内瞬间陷入死寂,连殿外风吹灯笼的轻响都清晰可闻。王朴说罢,再次躬身低头,虽未再跪,却已是将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这番谏言之上。
“文伯,你既提出‘以文制武’,那依你之意,此番征南之战,何人为主帅最为合适?”
王朴早料到郭荣会有此问,当即躬身奏道:“启奏陛下,若以‘以文制武’为纲,又兼顾南征战事的稳妥,臣以为,此番由李谷李相担任主帅最为合适!”
“李谷?”
郭荣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意外——李谷身为宰相,久居朝堂,擅长民政与粮草统筹,虽也参与过军政议事,却从未有过领兵出征的经历。他随即补充道:“你是知晓的,李相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可终究是文人出身,不通晓战场厮杀与军阵调度之法。若让他为主帅,怕是难以服众,也恐误了战事。”
“陛下所言极是,臣亦考虑到此节。臣并非要让李相独自统军——可任李相为主帅,总揽南征全局,掌战略决策、粮草调度与地方安抚之权;另择一位精通军事、战功卓着的武将担任副帅,专司领兵作战、阵前调度之事。如此一来,既以文臣主导军政方向,避免武将专权,又能借助武将的军事才能确保战事顺遂,可谓两全其美。”
他顿了顿,进一步解释道:“李相在朝中威望深厚,诸将虽为武人,亦会敬他三分;且他早年曾在淮南任职,熟悉当地地理与民生,对制定南征方略大有裨益。至于副帅人选,只要能保证南征大军上下同心,不出纰漏,陛下安排谁人都可以的!”
郭荣听着王朴的谋划,眉头渐渐舒展,目光中多了几分认可:“说得有理,那就让李相为主帅,至于副帅,容朕再思虑一番再行决定!不过,征南在即,也不知道范相那边钱粮准备得怎么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