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萍没有推脱,笑着接过叶辰手里的东西回道:“谢谢小王子,进来坐吧,负责拍纪录片的团队也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好,您先请。”
......
纪录片导演张导将摄像机镜头悄悄对准两人。
姚女士鬓角有几丝白发,却透着股利落的精气神,她的绣坊里摆着七八个绷架,最显眼的是幅未完成的《清明上河图》局部,汴河上的船帆用了“盘金绣”,金线压得匀实。
叶辰则透着股与21岁年龄不符的稳,手指修长,指腹有层薄茧——那是劈线、运针磨出来的,苏绣行里有句话,“茧厚一分,针稳十分”,叶辰的茧子,非常薄。
但是叶辰的苏绣技术和姚女士不相上下,天赋怪名副其实。
“先看场地吧。”
苏绣皇后姚建萍引着众人往里走,转过屏风是间朝南的绣房,两面墙的线架上挂着上千种丝线,按色谱从浅粉到墨黑排得整齐。
面对着镜头她开始讲解。
“苏绣讲究‘色有千变,线无粗细’,你看这桑蚕丝线,最细能劈到四十八丝,比头发丝还细。
2011年不比从前了,我们有了恒温恒湿的绣房,可老规矩不能丢——手汗多的时候得擦滑石粉,绣脆弱的地方得屏气,不然丝线容易断。”
“其他人出去,只留摄影师。跟上!”
张导的声音急促。
纪录片还没开始就已经让他肾上腺素狂飙。
艺术,真正的艺术!
...
叶辰走到线架前,随手抽出一根宝蓝色丝线,对着光轻轻一捻,丝线立刻分成八丝,再捻,又成十六丝。
“姚女士,您这丝线是湖州产的吧?”
指尖捏着丝头继续道:“湖州的桑蚕丝含胶量低,劈线时不容易打结,我觉得您如果要绣《百鸟朝凤》的雀羽,用这种线最好。”
姚建萍眼里闪过赞许:“确实是湖州老字号‘辑里丝’的线。小王子真厉害,现在年轻绣娘里,能凭手感辨出丝线产地的,十不存一。”
她走到一个绷架前,上面绷着块素色真丝底料。
“纪录片的开头是介绍苏绣的历史......
接下来的镜头,是拍我们各自绣一朵荷花...
你用沈女士的‘虚实针’,我用‘乱针绣’,让观众看看苏绣的两种魂魄。
我之前给你说过的,方案改了一下,需不需要缓一缓再准备一下。”
“不用,直接开始吧,我喜欢速战速决。”
张导连忙道:“我这里随时待命。”
......
绣房里的钟表刚过半小时。
叶辰已经坐在绷架前了。
先把底料绷得松紧适宜。
苏绣绷架讲究“紧如鼓面,平如镜面”,接着用木楔子一点点调整,指尖敲在红木上,声音轻而准。
然后从漆盒里取出银针,针鼻比普通绣花针小一圈,两年前花了大价钱订制的沈氏针,针身镀了层铬,不易生锈。
姚女士那边同样坐好。
“开始!”张导的声音刚落。
叶辰的针就扎进了底料。
用得针神沈寿《雪宧绣谱》里记载的“虚实针”——针脚长短交错,疏处留空,密处积色,像是把水墨晕染的效果绣在了丝面上。
叶辰的手极稳,针穿过丝线时几乎没有声响,只有偶尔抬手时,腕间的衣服轻轻碰了下绷架。
姚女士这边的“乱针绣”丝线纵横交错,却不乱章法,粉色和白色的丝线叠在一起,像是阳光照在花瓣上的光斑。
安妮莱博维茨拿着相机,一点也不敢发出声音。
在苏绣时不能说话这是常识。
叶辰和姚女士全神贯注的状态让众人屏息凌神,生怕制造噪音打扰到两人。
...
“好了。”
叶辰和姚女士几乎同一时间完成。
虽然绣的都是荷花,但是大家都能用肉眼看的出来差异。
虚实针如婉约词,以含蓄细腻见长。
乱针绣似豪放曲,凭张力层次取胜。
两种针法在荷花绣制中的差异,本质上是传统工笔美学与现代绘画语言的分野。
“精彩,小王子,姚女士,我相信将苏电视台会因为苏绣纪录片爆火的!”
苏绣可是华夏文化的瑰宝之一,让它发光发热也是叶辰无愧与沈寿传人的身份。
“张导,《指尖—风华》的配音我觉得可以像这样......”
“带有磁性...嗯,那我找一下戏剧学院播音系毕业的同学试一试。”
叶辰点头喝了口水靠近看照片的安妮?莱博维茨。
“安妮女士,拍的怎么样,我看看。”
“小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