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日常养生常识 > 第41章 养生先养心

第41章 养生先养心(1/2)

    养生之道,并非追求奇珍异宝或深奥理论,它就蕴藏在我们日常的点滴习惯和心态调整中。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科学,让我们一起探索如何让健康变得更简单、更可持续。

    身心合一:养生先养心

    古人云:“养生必先养心,心养则寿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心理层面的养护往往比身体保养更为迫切和关键。

    1. 学会“止怨”:怨恨情绪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持续侵蚀我们的身心健康。止怨并非压抑情绪,而是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95岁高龄的齐白石先生将“戒悲愤”作为养生之道,这提醒我们,坦然接纳生活中的起落,是保持健康心态和体魄的重要一环。

    2. 懂得“寡思”:东汉名医张仲景曾遇到一位因忧思后继无人而患病的老人沈槐,他用一剂“笑话”药方让其豁然开朗。这告诉我们,过度思虑容易使人陷入焦虑,有时甚至会“请”来病痛。尝试放下不必要的念头,能让身心更加轻松,减少烦恼。

    3. 实践“善忘”:苏轼在养生方面提倡“无事以当贵”,遇事要放得下、看得开。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斩断过去的烦恼,我们才能更好地拥抱当下的幸福,让内心得到真正的解脱和自在。

    4. 寻找内在平静:除了“止怨、寡思、善忘”,年轻人养护身心的方式正变得更加多元化。例如,冥想、正念、音疗等心理养生方式,正成为他们释放压力、寻找内在平静的有效途径。

    吃得聪明:营养均衡是基石

    饮食是养生的基础,但关键在于吃得科学、吃得合理,而非盲目跟风或过度节制。

    · 清淡饮食≠长期吃素:真正的“清淡饮食”并非长期吃素,而是讲究烹饪方式和调味上的“清淡”,其核心是均衡营养。长期严格吃素,尤其纯素食,易导致优质蛋白、维生素B12、铁、锌等关键营养素缺乏,这些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缺乏它们可能引发贫血、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健康“清淡”应做到少油、少盐、少糖,多采用蒸、煮、快炒方式。食材上需荤素搭配,适量摄入鱼肉、禽肉、蛋奶等优质蛋白,并搭配丰富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才能保证营养全面。

    · “三减”行动:培养健康生活方式,需注重“三减”。

    · 减盐:成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家庭烹饪时可使用定量盐勺控制放盐量,或使用葱、姜、蒜等香料代替盐,并少吃腌制食品。

    · 减油:成人每天食用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烹饪时尽量使用植物油,减少动物油摄入,可使用控油壶控制用油量,并减少煎炸,多采用蒸、煮、炖等方式。

    · 减糖:成人每天摄入添加糖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建议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用白开水代替,并减少食用高糖类包装食品。

    · 切勿“趁热吃”:“趁热吃”“多喝热水”是很多人表达关怀的方式,但这个“热”指的是温热,而不是滚烫。长期食用超过65c的食物或饮品,会反复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增加食管癌风险。正确的做法是将食物或饮品稍晾片刻,待温度降至40c左右(唇试微温不烫)再食用。

    · 理性看待保健品:对绝大多数饮食均衡的人来说,盲目长期服用维生素补充剂不仅是浪费,更可能造成危害。脂溶性维生素过量会蓄积中毒,损伤肝脏;水溶性维生素超量也会加重肾脏负担。获取营养的最佳途径是均衡膳食,只有在医生确诊缺乏或因疾病需要时,才应遵医嘱短期、定量补充。

    动静结合: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运动是保持活力的关键,但运动的精髓在于“适度”和“坚持”,而不是盲目追求强度和量。

    · “日行万步”并非金标准:“日行万步”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健康营销概念,但并非严格的健康标准。盲目追求步数反而可能对膝关节和踝关节造成损伤,尤其对老年人及肥胖者风险更大。真正有效的运动不在于步数多少,而在于运动质量。健康运动常关注三个方面:达到微微出汗、心跳加快的中等强度;采取正确姿势;并根据自身体能状况循序渐进。一次持续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步行,远比零散累积的万步更健康、更高效。

    · “新中式”传统养生法受青睐: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青睐八段锦、太极拳等更具调理功能的传统养生功法。这些运动无需器械、不限场地、动作简单,通过视频就能自学,十分便捷,有助于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平衡,应对压力。有练习者表示,坚持半年八段锦后,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 避免久坐:每静坐1小时,最好起身站立活动1分钟,每天保持一定量的身体活动,如每天最好走6000步。

    优质睡眠:最好的身体修复剂

    睡眠的质量直接影响白天的精神状态和身体机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规律作息很重要:尝试每天保证7小时左右的睡眠,睡前尽量远离手机等电子设备,让大脑逐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