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到,贴秋膘”,这句老话流传甚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夏日消耗大,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们多吃些肉食储存能量以御冬寒。这习俗背后,是祖先应对自然的生存智慧。
但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早已远离了饥寒交迫,“贴秋膘”也得与时俱进。若不顾脾胃承受能力,盲目大鱼大肉、油腻厚味地“贴”进去,非但无益,反成负担。秋膘未贴成,倒先贴出了消化不良、血脂升高、体重飙升的烦恼。
秋日进补,讲究“清补”、“平补”。厨房里的肉蛋食材,更需一份选择的智慧。鸭肉性凉味甘咸,是秋季润燥的肉中上品。尤其老鸭,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功效更佳。一锅酸萝卜老鸭汤,酸萝卜化解了鸭肉的微腻,汤水酸香开胃,鸭肉酥烂,温润滋养,润燥而不助火,是秋日厨房的经典炖品。
猪肉性平,是日常滋养的好选择。猪瘦肉富含优质蛋白。取里脊肉切丝或切片,与润肺的银耳、百合同炒,清爽不腻;或者炖一锅清淡的冬瓜排骨汤,冬瓜利水,排骨提供营养和风味,汤清味鲜,润燥生津。选排骨炖汤时,前排肉质更嫩,更适合煲汤。
牛肉温补,能益气血、强筋骨。但秋燥之时,烹饪方法宜温和。炖煮是首选,比如加入清润的白萝卜同炖,萝卜能中和牛肉的温性,化肉食的积滞,汤醇肉烂,滋补而不燥热。切牛肉时逆着纹理切,口感更嫩。
鱼肉,特别是河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清蒸最能保留其鲜美和营养。一条鲫鱼,简单处理,葱姜铺底,上锅清蒸,出锅淋点蒸鱼豉油,撒上葱丝,泼上热油激出香气,鱼肉鲜嫩无比,滋味清淡却悠长。鲫鱼汤炖出奶白色,也是润燥佳品。蒸鱼时,在鱼身下垫几根筷子,能让蒸汽流通,受热更均匀。
鸡蛋,这最平凡的厨房宝藏,其营养近乎完美。它滋阴润燥,补而不滞。秋日早晨,一碗嫩滑的鸡蛋羹,滴几滴香油,撒点葱花,温润妥帖;水煮蛋方便携带;西红柿炒鸡蛋更是国民下饭菜,酸甜可口。煮荷包蛋时,水似开非开时打入,火候掌握好,形状才完整漂亮。
秋果琳琅满目,是自然的甘甜恩赐,也是润燥的天然良方。梨子被称为“天生甘露饮”。生吃清热生津,榨汁润喉效果尤佳。若畏其凉性,可蒸熟或煮熟食用,润燥之功不减,而凉性大减。自家熬制秋梨膏虽稍费工夫,但真材实料,无添加,冲水饮用,对缓解秋燥咳嗽颇有裨益。挑选梨子时,选果形端正、底部凹陷深的,通常汁多味甜。
葡萄酸甜多汁,能补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秋日里吃上几颗,颇为惬意。葡萄皮和葡萄籽富含营养,若条件允许,清洗干净后连皮吃更好。清洗葡萄时,水中加一小勺面粉揉洗,能有效去除表面白霜和杂质。
鲜枣脆甜可口,被誉为“维生素C丸”,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但鲜枣不易消化,一次不宜多吃,尤其脾胃弱的人要适量。晒干的红枣则性温,是煲汤、煮粥、泡水的常用滋补品,补养气血之力更强。煮粥时放几颗红枣,粥会格外香甜。
柿子红彤彤挂满枝头,清肺热、生津润燥。但柿子性寒,尤其未完全成熟的涩柿,鞣酸含量高,需放置至熟软脱涩方可食用。且柿子不宜空腹大量食用,尤其忌与高蛋白食物(如螃蟹)同食,以免形成不易消化的凝块,引发不适。
石榴籽粒晶莹如红宝石,性温味甘酸,能生津止渴,收敛固涩。其抗氧化物质含量极高。直接剥食,或榨汁饮用皆可。剥石榴有个小窍门:顶部切平,沿筋膜划开几刀,放入水中掰开,籽粒会轻松沉入水底,筋膜浮起,便于分离。
秋日的厨房,熬煮炖焖的功夫显得尤为重要。粥,这最朴素的食物,在干燥的秋季,最能温养脾胃、滋生津液。熬一锅好粥,米水比例是关键,大火烧开,文火慢熬,米粒开花,粥汤稠滑,米油浮面方为上品。
小米南瓜粥,金黄暖胃;百合莲子粥,清心润肺;红薯玉米粥,粗粮的甘甜;白萝卜丝粥,顺气清爽。晨起一碗热粥落肚,如一股暖流唤醒身心,为一日之始注入从容能量。煮粥时滴几滴香油,不仅增香,更能防止溢锅。
汤汤水水更是润燥的主力军。炖汤不必追求浓油赤酱,清润平和才是秋日真味。砂锅慢炖,食材的精华与水分在时间里交融。
莲藕排骨汤,醇厚中带着莲藕的清气;冬瓜薏米老鸭汤,利湿润燥;简单的雪梨银耳汤,加几颗冰糖,炖至银耳软糯胶质溢出,清甜滋润,胜过许多饮料。炖肉汤时,若想汤色清澈,肉类可先焯水;若求浓白,则可用油略煎后直接加开水大火猛煮。
秋燥时节,饮水也需智慧。一味灌凉白开,有时反觉不解渴。不妨在厨房备些简单的代茶饮。
几片沙参、麦冬,沸水冲泡,便是温和的滋阴润燥茶。几朵菊花、几粒枸杞,清肝明目。蜂蜜柚子茶,自己熬制虽费时,但冲水饮用,酸甜中带着柚香,润燥开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