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日常养生常识 > 第11章 补气血的养生食疗

第11章 补气血的养生食疗(2/4)

血止血之效(含丰富铁及促进凝血物质)。推荐:水煮花生(保留红衣)作为健康零食。

    (二)益气健脾的“动力源泉”

    气血生成离不开“气”的推动和脾胃的运化。补气是生血的重要前提。

    1. 五谷为养 - 基础能量:

    小米: “五谷之首”,健脾胃,益肾气,滋阴养血。色黄入脾。推荐:小米南瓜粥(小米、南瓜块同煮至软烂粘稠)。是病后、产后、脾胃虚弱者的理想调养品。

    糙米/胚芽米: 保留更多B族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提供稳定能量,促进代谢。推荐:替代部分精白米做饭。

    2. 根茎果实 - 健脾益气:

    山药:平补肺脾肾三脏,益气养阴,性质平和。富含粘液蛋白,保护胃粘膜。推荐:清炒山药木耳(山药去皮切片泡水防氧化,木耳泡发;热油爆香蒜片,先下木耳翻炒,再下山药片,加少许水焖煮片刻至断生,盐调味),或煮粥、蒸食。

    南瓜:补中益气,暖胃。富含β-胡萝卜素、果胶。推荐:蒸食、煮粥、做汤(如南瓜小米粥、南瓜浓汤)。

    莲子:补脾止泻,益肾固精,养心安神。推荐:煮粥(莲子百合粥)、煲汤(莲子排骨汤)、打豆浆。

    芡实:“水中人参”,健脾除湿,固肾益精。推荐:与莲子、薏米(炒过)同煮祛湿健脾粥。

    3. 菌菇类:

    香菇(干品更佳):补脾胃,益气血。含多糖类物质增强免疫。推荐:泡发后煲汤(如香菇鸡汤)、炒菜、焖饭。

    4. 药食同源 - 提升效能:

    黄芪:补气固表之圣药,尤善补肺脾之气。推荐:黄芪红枣茶(黄芪片10-15g,红枣几颗掰开去核,沸水冲泡或稍煮代茶饮)。或煲汤(黄芪当归乌鸡汤 - 经典气血双补方)。注意:感冒发热、阴虚火旺时不宜。

    党参: 补中益气,生津养血,性质较人参平和。推荐:煲汤(党参枸杞炖鸡)、煮水代茶(党参片)。

    太子参:益气健脾,生津润肺,性平力缓,适合小儿及体虚不受补者。推荐:煮水、煲汤(太子参瘦肉汤)。

    (三)促进吸收与循环的“增效剂”

    1. 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 餐后吃些富含VC的水果(鲜枣、猕猴桃、草莓、橙子、西红柿)或蔬菜(甜椒、西兰花、苦瓜)。

    2. 行气活血之品:

    玫瑰花: 疏肝解郁,和血调经。推荐:玫瑰红枣茶(干玫瑰花蕾、去核红枣,沸水冲泡),适合情绪压力大、经前乳胀者。

    陈皮: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推荐:煮粥、煲汤(如陈皮红豆沙)、泡茶(陈皮普洱茶),助消化,防滋腻。

    生姜:温中散寒,促进循环。推荐:做菜调料,或晨起含服薄姜片、喝姜枣茶(生姜几片、红枣几颗煮水)。

    3. 避免“偷铁贼”:浓茶、咖啡中的鞣酸,高钙食物(如牛奶),植酸(如全谷物、豆类外皮)会影响铁吸收。建议与富含铁的食物错开时间食用(间隔1-2小时)。

    三、经典食疗方:厨房里的“气血加油站”

    1. 五红汤(温润经典):

    配方:红皮花生30g,红豆30g,红枣8-10颗(去核),枸杞15g,红糖适量。

    做法:花生、红豆提前浸泡2小时以上;与红枣同入锅,加足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1小时;加入枸杞和红糖,再煮10-15分钟即可。豆类软烂为佳。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暖胃。适合面色无华、乏力、畏寒、产后或经期后调理。每周2-3次。

    2. 当归生姜羊肉汤(驱寒暖身):

    配方: 羊肉500g(切块),当归10-15g(切片),生姜30-50g(拍碎),黄酒、盐适量。可加黄芪10g增强补气。

    做法: 羊肉冷水下锅焯烫去血沫洗净;所有材料入砂锅,加足量水、少许黄酒;大火烧开撇浮沫,转最小火慢炖2-3小时至羊肉酥烂;加盐调味。

    功效:温中补血,祛寒止痛。适合血虚有寒之手足冰冷、腹中冷痛、女性痛经、产后虚寒腹痛。秋冬每周1次。体质燥热、上火、感冒发烧时忌食。

    3. 黄芪当归乌鸡汤(气血双补):

    配方: 乌鸡半只或1只,黄芪20-30g,当归10g,红枣6颗(去核),生姜几片,盐适量。

    做法:乌鸡处理干净斩块焯水;所有材料入砂锅,加足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炖1.5-2小时;加盐调味。

    功效:大补气血。适合气血两虚明显,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心悸、倦怠乏力、月经量少色淡者。每1-2周1次。感冒、湿热体质慎用。

    4. 小米红枣山药粥(健脾养胃基础):

    配方: 小米50-80g,红枣6-8颗(去核),新鲜山药100g(去皮切小块),可加枸杞10g。

    做法:小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