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日常养生常识 > 第35章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关键时刻!

第35章 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关键时刻!(2/3)

皮、藿香、紫苏叶、薄荷、豆蔻、砂仁等。喝些荷叶茶、藿香正气水(液)(注意看成分和适用症)也有助化解暑湿。

    运动微汗排湿: "动能升阳",也能化湿。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温和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散步、慢跑、游泳等,达到微微汗出即可。切忌大汗淋漓,否则反而伤津耗气。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湿衣,避免湿气回侵。

    环境防湿: 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的地下室或淋雨后不及时更换衣物。适度使用空调除湿功能,但温度不宜过低。

    3. 严防"人造寒邪":关键防线

    空调使用有度:这是夏季防寒的重中之重!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28°C,避免冷风直吹身体(尤其是头颈、背部、腹部、膝盖)。在空调房内,可备一件薄外套或披肩护住肩颈、腰腹。睡觉时尤其要注意腹部保暖。

    冷饮冰品需节制:过食寒凉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运化水湿功能下降,反而内生湿浊。解渴首选温开水、常温茶水(如淡绿茶、菊花枸杞茶、陈皮普洱茶)。实在想吃冷饮,宜小口慢咽,让其在口中稍作温热再咽下,避免空腹食用。

    慎用冷水冲凉: 出汗后毛孔大开,此时用冷水洗澡,寒气极易侵入经络、关节。应用温水(接近或略低于体温)洗澡。同理,也应避免大汗后立即进入温度很低的空调房。

    4. 顾护心神,起居有常

    保证充足睡眠: "热天无病三分虚",睡眠是养阴、恢复体力的基础。尽量早睡(不晚于23点)早起,顺应阳气生发。中午小憩("子午觉")15-30分钟,有助于养心、缓解疲劳。避免熬夜加重阴虚火旺。

    调畅情志,静心养神: 心静自然凉。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可通过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阅读、静坐冥想等方式让心安定下来。避免在烈日下或情绪激动时进行剧烈活动。

    及时补充水分: 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或淡茶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出汗多时,可适量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自制的柠檬蜂蜜淡盐水),或通过喝汤(如冬瓜薏米排骨汤)来补充。

    四、经典冬病夏治方法详解

    1. 三伏贴(穴位敷贴):

    原理:将温经散寒、化痰平喘、通络止痛的中药(如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生姜汁等)研末调糊,敷贴于特定穴位。利用药物刺激和节气阳气,激发经气,调整脏腑功能。

    适用人群: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虚寒性胃痛、腹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颈肩腰腿痛;怕冷、体虚易感冒者。

    时间: 通常在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一次(有时中伏加强一次),每次贴敷时间根据药物刺激性和个人皮肤耐受度而定(成人一般2-6小时,儿童时间更短)。需连续贴敷3年效果更巩固。

    注意事项:贴敷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海鲜发物;避免剧烈运动和大量出汗;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如有灼热疼痛难忍或起大水泡,及时取下。皮肤有破损、感染、过敏、发热、孕妇及特殊疾病者慎用或禁用。务必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

    2. 三伏灸(艾灸):

    原理:点燃艾条产生的温热刺激和药力,通过经络腧穴传导,温通气血、扶正祛邪。

    常用灸法: 隔姜灸(温中散寒力强)、温和灸(最常用)、督脉灸(铺灸,温补督脉阳气效果显着)。

    适用人群: 与三伏贴类似,尤其适用于阳虚怕冷、寒湿痹痛、宫寒痛经、慢性腹泻、免疫力低下者。

    注意事项:防止烫伤;阴虚火旺、实热证、皮肤敏感者需谨慎;空腹、过饱、极度疲劳时不宜;需专业人士操作或指导。

    3.三伏补(内服调理):

    时机: 适用于体质明显偏颇(如严重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单纯外治力量不足者。需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辨证论治后开具个体化膏方或汤剂。

    原则:以"清补"为主,即在祛暑湿的同时,温而不燥地补益。常用药物如黄芪、党参、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黄精、山药、莲子、芡实、陈皮等配伍组合。切忌盲目进补大温大热或滋腻碍胃之品。

    五、不同人群的三伏养生要点

    1. 办公室空调族:

    主要问题: 长时间低温环境,寒邪直中;久坐不动,气血不畅,湿气内生。

    对策:

    空调温度调高,备好披肩、外套护住颈肩腰腹。

    定时起身活动(每小时5-10分钟),做做伸展。

    午后可冲泡姜枣茶或陈皮普洱茶驱寒暖胃。

    下班后适度运动出微汗排湿。

    睡前温水泡脚(可加艾叶、生姜)。

    2. 户外工作者/体力劳动者:

    主要问题: 暑热耗气伤津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