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辽国公 > 第570章 国家的矛和盾

第570章 国家的矛和盾(1/2)

    朱元璋目光投向牛达,问道:“牛爱卿,你意下如何?”

    牛达赶忙出列,躬身启奏道:“陛下,军队之于国家,恰似矛与盾。外敌若犯,矛能杀敌,盾可御敌。手中有剑却不用,与无剑可用,实乃天壤之别。我大明军队强盛,以之威慑诸国,实是好事。只要咱们不主动挑起战事,于道义、仁名之上,皆无可指摘之处。”

    朱元璋听后,顿时哈哈大笑道:“哈哈哈,牛爱卿这话说得好,好啊!”

    那腐儒见牛达这般言论,又急又气,赶忙抢步上前,双手一拱,便滔滔不绝起来:“陛下,儒家思想,向来以教化为重。《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咱应以仁德教化四方,使番邦感慕而归。”

    他神情激动,连连摆手,接着说道:“若展示军队,大张旗鼓,番邦必然心生恐惧。这恐惧一起,便易生猜忌,猜忌之下,邦交何安?‘仁者无敌’,靠的是道德感化,非武力威慑。一味炫耀武力,与圣人教诲相悖,恐失番邦之心,还望陛下三思啊!”

    牛达听了这腐儒之言,面色一沉,当即反驳道:“你这说法大谬!虽言‘仁者无敌’,然此乃攻心之策,若无强大军队为根基,一切皆为空谈。《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军事力量于国之重要。”

    他神色严肃,目光炯炯,继续说道:“教化他人,首要自身强大。自身不硬,言语便无分量。昔日管仲佐齐,内修文德,外治武备,齐国方霸诸侯,威服四夷。若无武备,仅凭教化,如何能令他国信服?所以,强大军队是教化之基,缺此根本,教化便如无根之木,难以长久。”

    牛达言辞凿凿,以先贤经典为据,有力地回击了腐儒的观点。

    腐儒一听牛达所言,眉头紧皱,旋即振振有词道:“牛大人此言差矣!强军之举,需耗费大量钱财,这军队开支剧增,国库税收必然加重。税收若重,民生怎能安稳?《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当务之急,是让百姓安居乐业,而非大张旗鼓展示军队。”

    他痛心疾首,双手摊开,接着说道:“若因展示军队,引得诸国猜忌,万一兵戎相见,百姓又将深陷战火。如此一来,民生多艰,国库即便充盈又有何用?倒不如将这些钱财用于改善民生,以仁德治国,方能长治久安,番邦也会因我之仁政而归附。”

    腐儒这般说辞,将军队开支与国库税收、民生紧密相连,暗暗指责展示军队之举得不偿失。

    牛达闻此,双目圆睁,对着腐儒大声反问:“你且说说,这天下太平是从何而来?难道是靠几句感化之语便能得来?实是我大军浴血奋战打下来的!”

    他神情激昂,语气铿锵,又道:“若无将士们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凭你那几句仁德教化,能保百姓安宁?能守这大好河山?自古以来,哪有不依靠武力,仅凭感化就能换来太平盛世的道理!”

    牛达满脸怒色,觉得这腐儒实在迂腐,只知空谈感化,却不知太平背后是军队的铁血守护。

    武将们听了牛达这番话,纷纷大声叫好,不住点头称是。

    他们本就不擅言辞,平日里除了骂人,当真在辩论上吃紧。

    如今见牛达说得这般在理,心中畅快不已。

    众人心里都觉得,还是辽东出身的官员有本事,能说会道,面对这些酸臭腐儒,丝毫不落下风。

    他们心里暗自佩服牛达,在这朝堂之上,替武将们出了一口恶气,将那腐儒的歪理驳得哑口无言。

    朱元璋朗声道:“牛达说的在理,这大阅必须得举行!”

    随后朱元璋便令五军都督府,着从京营及各地卫所择选兵员,以参与大阅。不光如此,辽东军与其他边军,亦要各选千人规模,一同参与此次大阅。

    朝罢,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当即发出联合军令,快马加鞭派送各地。

    军令传至辽东,常孤雏从中挑出五百辽东卫、五百重装刀盾兵、五百火枪骑兵以及五百特战兵,共两千人,旋即展开大阅列队步伐训练。

    这两千人完成基础训练后,便在各自教官带领下,搭乘辽东舰队战船,向着应天进发。

    大明各处被选中参与大阅的士卒,也都纷纷朝着应天奔赴而去。

    徐达、常遇春亦接得临时将令,着意整训大阅兵马。

    京师郊外,建起许多临时校场,整日里“喝喝哈哈”之声不断。

    辽东舰队驶抵苏州港,苏州百姓见状,皆被震撼。但见那舰队威风凛凛,巨大战船仿若小山一般。

    待那两千辽东军陆续下船,眨眼间便快速列队集合,一举一动严谨有序、一丝不苟,直把苏州百姓瞧得目瞪口呆。

    苏州知府赶忙过来,说道已备好地方,好让辽东军休整用饭。

    带队将军说道:“多谢知府大人,只是我等不在苏州久留,还需赶往应天。”

    那带队将军一声大喝:“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左转、齐步走!”

    辽东军听闻号令,动作整齐划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