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辽国公 > 第543章 利益勾结

第543章 利益勾结(1/2)

    浙东集团的官员们细想之下,觉得鞑靼和瓦剌之人所言确实有理。

    当下朝堂之中,文官与武官已然分庭抗礼,形成对峙之势。

    而那常孤雏手握重权,威名远扬,权势可谓滔天,这已然让文官们深感压力。

    如今若三王再成功平定鞑靼和瓦剌,立下赫赫战功,藩王的权势必定会进一步大增。

    想那武将本就因军功在朝堂上颇具话语权,藩王权势若再增强,文官在朝堂的地位怕是岌岌可危。

    文官们深知,一旦出现这种局面,自己在朝中的影响力会被大大削弱,诸多政令推行恐怕也会受阻。

    他们自然不想看到武勋与藩王势力愈发壮大,将自己的地位挤压。

    如此一想,帮鞑靼和瓦剌促成议和,倒不失为制衡武勋与藩王势力的一种手段,心中便有了计较。

    浙东集团的文官们思来想去,终于开口道:“在朝堂上提出议和,倒也不是不行。只是咱冒这么大风险,你们鞑靼和瓦剌日后可得给浙东势力多多进献好处,不然这事就免谈。”

    鞑靼和瓦剌的人一听,心中大喜,当下也不犹豫,赶忙应道:“那是自然!只要诸位大人肯帮忙,日后好处必定不会少了各位。”

    他们深知,若想议和成功,这点代价在所难免,况且只要能摆脱眼前困境,付出些利益也算值得。

    双方就此达成初步约定,浙东集团文官准备在朝堂上寻机提出议和之事,而鞑靼和瓦剌则承诺日后给浙东势力提供好处,一场关乎多方利益的交易算是敲定。

    浙东集团的官员们盘算着,若想议和一事顺利推进,得找个分量够重的人出面支持。

    他们思来想去,便决定去找刘伯温。

    刘伯温身为御史中丞,那可是身居高位,而且如今又深得朱元璋的器重。

    要是他肯开口支持议和,这事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更高了。

    众人觉得,虽说刘伯温向来不轻易站队,但好歹也是浙东出身,于情于理,总该会帮衬一二。

    于是,他们便登门拜访,将想在朝堂提议议和之事,以及背后与鞑靼、瓦剌的交易缘由,一五一十地说与刘伯温听。

    哪晓得,刘伯温听完后,脸色一沉,直言道:“眼下三王对阵鞑靼和瓦剌正占着优势,这时候提议和,简直就是胡来!”

    他坚决地拒绝了这个请求。

    浙东集团的文官们一听,心里顿时不痛快了。

    其中一人忍不住阴阳怪气道:“都说老乡帮老乡,可到了您这儿,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言语间满是不满。但刘伯温主意已定,不为所动。

    浙东集团的文官们见此,也不好再强求,只得愤愤地离去。

    他们本以为能拉刘伯温入伙,增加议和胜算,却不想碰了一鼻子灰,这让他们心里既恼又急,不知该如何是好。

    次日,朝会之上。

    浙东集团的文官们互相对视一眼,其中一人站出,高声奏道:“陛下,如今与鞑靼、瓦剌的战事已然持续许久,这一路打来,劳民伤财,实在得不偿失。依臣之见,莫如与他们议和,也好让百姓休养生息。”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这时,杨宪怒目圆睁,当即出列,指着那文官怒喷道:“简直荒谬!如今三王在前线势如破竹,大好局势摆在眼前,怎能轻易放弃?若此时议和,岂不是让将士们的血白流,之前的努力皆付诸东流?”

    杨宪气得满脸通红,言辞激烈,毫不留情地驳斥着浙东集团文官的议和提议。

    朝堂气氛瞬间紧张起来,众人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来回流转,不知这议和之议究竟何去何从。

    浙东集团的文官们见杨宪言辞激烈,赶忙不慌不忙地开口辩解。

    为首一人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杨大人,此言差矣。我等皆知,儒家向来倡导仁政,以和为贵。如今这战事连年不断,实乃穷兵黩武之举。”

    他神色庄重,接着侃侃而谈:“《论语》有云,‘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我大明以仁义治天下,若一味凭借武力征伐,非但不能使鞑靼、瓦剌诚心归附,反而会激起他们的反抗之心,此非长久之道。

    再者,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赋税加重,民生艰难。如此下去,恐伤我大明根基。所以,议和才是顺应儒家之道,为国家长远考虑的良策啊。”

    说罢,这文官微微昂首,目光扫向众人,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试图以儒家学说结合穷兵黩武的说法,来为自己的议和提议正名。

    杨宪听闻,冷笑一声,针锋相对道:“哼,你们拿儒家学说做幌子,实则糊涂!兵家云‘兵者,诡道也’,如今三王占优,正是乘胜追击之时,怎可因几句空谈就放弃战机?

    法家亦讲‘事异则备变’,当下局势,鞑靼、瓦剌狼子野心,不彻底打服,他们岂会安分?一味求和,不过是养虎为患。

    墨家虽倡‘非攻’,但前提也是‘有备无患’,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