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时节,贺兰迎来了一场盛大的“万国商会”。来自中原、江南、西域、安息、罗马、南洋的商人齐聚贺兰,商馆外的广场上摆满了各色货物:中原的丝绸、江南的茶叶、西域的香料、安息的玻璃、罗马的大理石、南洋的胡椒……百姓们扶老携幼来逛商会,孩子们围着罗马商人带来的机械玩具惊叹,妇人则在棉布摊前挑选适合做衣裳的布料,商户们的吆喝声、商人的谈笑声此起彼伏。
商会举办到第三日,忽然下起了小雨。瑾潼正担心雨会影响商会,只见几个工匠抬着一批玻璃天窗走了过来。“姑娘,这是我们新做的玻璃天窗,搭在摊位上既能遮雨,又能透光,不耽误大家看货。”工匠们手脚麻利地将玻璃天窗架在摊位上方,雨水打在玻璃上,顺着边缘流下,摊位里却干爽依旧。商人们见了纷纷称赞,罗马商人更是指着玻璃天窗对身边的人说:“贺兰人的手艺真是巧妙,这东西在罗马定是大受欢迎!”
雨停后,广场上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众人抬头看去,只见一支骑兵队伍疾驰而来,为首的人是二王子的亲信。他翻身下马,快步走到二王子和瑾潼面前,递上一封密信:“王子,姑娘,漠北的匈奴部落派使者来了,说想和贺兰休战,还想和我们做贸易,用他们的牛羊换贺兰的粮食和布匹。”
二王子拆开信看了看,眉头微微舒展:“漠北匈奴常年和我们交战,如今主动休战通商,倒是个好消息。”瑾潼接过信,仔细看了一遍:“匈奴人以游牧为生,粮食和布匹一直紧缺,我们正好可以用多余的粮食、棉布换他们的牛羊,这样贺兰的肉食供应也能更充足。只是……他们会不会有诈?”
正说着,远处传来一阵号角声,匈奴使者的队伍到了。为首的使者身材高大,穿着兽皮长袍,见到二王子时,双手奉上一把镶嵌宝石的弯刀:“二王子,我们大单于说了,以往的战事让双方都受苦,如今看到贺兰的繁荣,我们也想过上安稳日子。这把弯刀是大单于的信物,从今往后,匈奴和贺兰就是朋友,不再刀兵相见。”
二王子接过弯刀,沉声道:“若是你们真心休战通商,贺兰欢迎。但若是有诈,我们也不怕。”使者连忙点头:“大单于一片真心!我们带来了一千头牛羊,想先换些粮食和棉布,让部落的人尝尝贺兰的好东西。”
瑾潼见状,提议道:“不如让匈奴使者去看看我们的棉布坊、瓷窑和农田,让他们亲眼看看贺兰的实力。再请他们尝尝贺兰的饭菜,让他们知道和平通商比打仗好。”二王子赞同,当即让人带着匈奴使者去参观。使者们看到棉田里雪白的棉花、瓷窑里精美的青瓷、粮仓里满囤的粮食,脸上满是惊叹。中午在商馆吃饭时,他们尝到用木薯粉做的糕点、用胡椒炖的羊肉,更是赞不绝口:“贺兰的食物比我们的烤肉还好吃!以后我们再也不想打仗了,只想和你们做贸易。”
商会结束后,匈奴和贺兰正式签订了休战通商协议。匈奴的牛羊源源不断地运往贺兰,贺兰的粮食、棉布、瓷器也运往漠北。有一次,匈奴使者带来一匹刚出生的汗血宝马,送给二王子:“大单于说,这匹马是汗血宝马中的良种,送给二王子,愿贺兰和匈奴的友谊像这匹马一样长久。”二王子很高兴,让人把宝马养在城外的牧场,还派了最好的马夫照料。
转眼到了冬天,贺兰下起了第一场雪。棉坊的工匠们早已织好了足够的棉布,家家户户都备好了过冬的棉衣;瓷窑里烧出了一批暖手的瓷炉,阿竹还在瓷炉上绘了雪景图,摆在屋里既暖和又好看;玻璃作坊则做出了玻璃灯罩,罩在油灯外,既能防风,又能让灯光更亮。
这日,瑾潼和二王子正在书房商量明年的商路规划,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欢呼。他们走出书房,只见书院的孩子们举着灯笼跑过,灯笼上罩着彩色的玻璃灯罩,在雪夜里映出斑斓的光。“姑娘,王子!”沈先生笑着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这是我们书院编的《贺兰通商志》,里面记了贺兰和各国的贸易往来、技艺交流,还有百姓的生活变化。等开春了,我们就把书送到中原、江南、安息、罗马,让更多人知道贺兰的故事。”
瑾潼接过书,书页上还带着墨香。她翻开第一页,上面画着贺兰山的轮廓,旁边写着一行字:“贺兰之兴,在风,在人,在天下同心。”她抬头看向二王子,二王子正看着雪夜里的灯笼,眼里满是温柔。“你看,”二王子握住她的手,“我们当初的愿望,正在一点点实现。贺兰的风,不仅吹活了经济,还吹来了和平,吹来了友谊。”
瑾潼点头,心里满是暖意。雪还在下,落在商馆的屋檐上,落在广场的石碑上,落在贺兰山的峰峦上。远处的市集里,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