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氏农户,若是他们种得好,明年说不定会来买更多种子——这也是条新销路。”商队出发那天,大月氏的使者还特意来送行,手里捧着国王赏赐的西域葡萄,笑着说:“等冬衣送到,我们国王还要派使者来贺兰,跟二王子商议长期合作呢!”
商队走后,瑾潼忽然想起城西的张婆婆。上次去慰问时,她的屋顶漏雨,窗户也破了个洞,当时忙着准备医官去大月氏,只让助贫会的人先送了些茅草过去。这天午后,瑾潼带着两件新做的棉衣、一袋玉米粉,还有阿竹刚烧的青釉碗,往城西走去。刚到巷口,就听到院子里传来孩子的笑声,清脆得像风铃。
推开虚掩的院门,瑾潼一下子愣住了。张婆婆的屋顶已经换成了新瓦,窗户上糊着结实的棉纸,院子里摆着两张木桌,几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孩子正围着桌子喝粥,碗里是金黄的玉米粥,飘着几粒红枣。张婆婆手里拿着个青釉碗,正给最小的孩子添粥,看到瑾潼,连忙放下碗迎上来:“瑾潼姑娘,你怎么来了?快进屋坐,我刚煮了玉米粥,还热着呢!”
瑾潼跟着她进屋,发现屋里多了个炭火盆,墙角堆着半人高的柴火,都是助贫会的人送来的。“多亏了你们,”张婆婆一边给她盛粥,一边絮絮地说,“屋顶是王掌柜让人修的,柴火是李大叔送的,这些孩子都是附近没爹娘的,我看着可怜,就接过来一起过。白天我给人缝补衣服,晚上教他们认几个字,日子也热闹。”
瑾潼看着孩子们捧着碗喝粥的模样,心里暖暖的。她忽然想起书院里还有几个孤儿,便对张婆婆说:“不如让这些孩子去书院读书吧?学费、书本费都由书院承担,中午还管一顿饭。等他们学了本事,以后不管是当账房,还是学手艺,都能养活自己。”张婆婆闻言,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拉着孩子们跪在地上就要磕头,瑾潼连忙扶住她:“您别这样,都是应该做的。”
从张婆婆家出来,瑾潼顺路去了书院。沈先生正带着学生在田间观察玉米长势,孩子们蹲在地里,手里拿着小本子记着什么。看到瑾潼,沈先生笑着迎上来:“瑾潼姑娘来得正好,你看这些孩子,比我还上心——尤其是小石头,昨天还问我,能不能用算学算玉米的产量,说要帮李大叔算今年能收多少粮。”
瑾潼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个穿着蓝布补丁衣服的小男孩,正拿着小木棍在地上画格子,嘴里还念念有词:“一行种十棵玉米,一亩有三十行,就是三百棵……”他抬头时,眼神亮得像星星,看到瑾潼,还害羞地挠了挠头。瑾潼想起自己小时候在江南私塾读书的模样,那时候她也总拿着算盘算家里的布庄收入,忽然生出几分感慨:“以后书院多招些贫困家庭的孩子吧,不管有没有钱,只要愿意读书,我们都收。”沈先生连连点头:“我已经写信给江南的朋友,让他们多寄些算学和农桑的书来,再请两位擅长兵法的先生——贺兰以后要强大,总得有懂兵法的人。”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