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官场小白到主政一方 > 第441章 扎根基层

第441章 扎根基层(1/2)

    夜色如水,林海阳站在堤坝上,望着远处的江流缓缓归于平静。手机里彤彤软糯的声音还回荡在耳边,他嘴角微微上扬,将电话收起,转身朝等候在一旁的赵志远走去。

    “老赵,明天我准备去一趟莫高市下面几个乡镇看看。”林海阳语气坚定,“这次洪灾暴露了太多问题,不光是堤坝质量,还有基层基础设施的老化、管理上的漏洞,都得实地摸一摸。”

    赵志远点点头:“那我马上安排车辆和接待事宜。”

    “不用太铺张,轻车简从。”林海阳摆摆手,“我想亲眼看看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不是听汇报,也不是看材料。”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林海阳已带着几名随行人员出发。车队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道路狭窄,颠簸不断,车窗外逐渐由高楼林立的城市过渡为错落有致的农舍。一路无话,直到抵达第一个调研点——莫高市最偏远的青石岭村。

    村委会早已接到通知,早早地在村口迎接。林海阳下车后没有急着进屋,而是先走到田埂边,蹲下身查看泥土情况。土地干裂,沟渠里几乎见不到水痕。

    “这地多久没下雨了?”他问身旁的村支书。

    “快两个月了。”支书苦笑着摇头,“我们这儿靠山吃山,灌溉系统几十年没修过,一到旱季就靠天吃饭。”

    林海阳皱起眉头,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尘土:“带我去看看你们的灌溉设施。”

    一行人沿着田间小路走了近半小时,来到一处年久失修的水渠旁。渠道边缘塌陷,水泥开裂,几根裸露的钢筋锈迹斑斑。再往前走,一座泵站孤零零地矗立在田边,门锁早已生锈,推开门,里面空空如也,设备全被拆走,只剩下一地杂草。

    “以前还能勉强用,这两年彻底瘫痪了。”村支书叹气道,“镇上说没钱修,县里也没专项拨款。”

    林海阳默默点头,掏出笔记本记录下现场情况。正要离开时,一位拄着拐杖的老村民蹒跚走来。

    “你是上面派来的干部吧?”老人声音沙哑,“听说你要来,我就想问问,咱们村这水渠,能不能给修一修?”

    林海阳迎上去扶住老人:“老人家,我是来了解情况的,回去之后一定会想办法解决。”

    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希望:“要是能修好,我们全村人都能种上庄稼,娃娃们也不用出去打工了。”

    这一句话让林海阳心头一震。他知道,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请求,而是一个村庄对未来的期盼。

    回到村委会,林海阳立刻召集村干部开会。他没有坐在主位,而是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村民中间。

    “大家放心,我会尽快拿出修缮方案。”他开门见山,“但我要听实话,除了水渠,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村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还是那位老村民开口:“村里的路也是个大问题,一下雨全是泥,孩子们上学都不方便。”

    “还有村小学的屋顶漏水,冬天冷得像冰窖。”另一位妇女补充。

    林海阳一一记下,会议一直持续到傍晚。临走前,他对村支书说:“明天我再来,带上技术人员,我们一起制定详细方案。”

    接下来几天,林海阳马不停蹄走访了五个偏远村庄,每一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笔记。他亲自下到田里,与农民一起搬运农具,帮忙收割作物;晚上住在村委办公室,和村民围坐在一起聊天,听他们讲困难、讲希望。

    某天夜里,他在整理资料时翻到了一份旧文件,是关于莫高市农业扶持政策的汇编。一页纸吸引了他的注意:一项针对偏远乡镇灌溉设施改造的补贴政策,竟然还未被充分利用。

    他立刻拨通了财政局负责人的电话:“老李,这个灌溉设施改造补贴项目,为什么一直没有落地?”

    对方沉默片刻才答:“林市长,主要是申报流程复杂,村里没人懂怎么操作……”

    “那就派人下去教!”林海阳斩钉截铁地说,“明天开始,抽调专人驻村指导,确保每个符合条件的村都能拿到这笔钱。”

    第二天,他便联系了之前合作过的专业技术团队,让他们提前介入,协助各村进行灌溉设施评估和设计。同时,他亲自撰写资金申请报告,向省里说明情况的紧迫性,并动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加快审批进度。

    几天后,第一批专项资金顺利到账,施工队也开始进场。林海阳没有闲着,而是亲自参与到施工中。他戴上安全帽,卷起裤腿,在泥泞的工地上来回奔走,指挥调度,协调物资。

    某日暴雨突至,工地被迫停工。林海阳趁机组织工人召开临时会议,讲解安全规范,并听取大家的意见。

    “林市长,其实有些地方的设计图不太适合我们这边的地势。”一名年轻工人提出疑问,“如果按照图纸来,可能还会出现排水不畅的问题。”

    林海阳认真听完,转头对技术负责人说:“调整方案,因地制宜。”

    施工期间,意外发现了一处地下水源,水质清澈,流量稳定。林海阳立刻安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