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白麾下的文臣们制定的政策对于这些逃难的百姓是来者不拒,不但主动安置,更是会分配土地,只是需要他们自己花费力气开垦而已。
这也就是罢了,对于底层百姓而言,只要有土地有房屋,他们就已经完全满足了,自己开荒虽然累了一些,可心里踏实啊。
而且西北三郡的地方官员们,还有着大量的基建工作需要人去做,各种劳役那是数不胜数,百姓们到了西北三郡之后,不愁没有事情可以干,也不担心吃喝问题。
西北三郡的库房之中似乎储存着无穷无尽的粮草一般,多项劳役工程同时开工,征召了大量的百姓,却也依旧能够给出很好的待遇,对于这些背井离乡的普通百姓们来说,真的已经很好了。
先一步逃离中原四郡的百姓们,在安顿好之后,某些胆大的家伙,还偷偷跑了回来,将在西北三郡的美好生活告知了家乡父老,惹来了无数人的羡慕,也让更多百姓为之心动。
其实这种事情锦衣卫的人一直都在做,西北三郡的人口本就不多,经历了战乱之后更是损失了不少的人口,连个春耕都出现了人手不足的情况,更别提叶白想要大规模征兵了。
如果西北三郡的人口更多一些,不说比肩江南两郡,哪怕只是与中原四郡相当,叶白麾下的实力就还会更加强大一些,所以叶白麾下的文臣们,始终将增加人口当成了头等大事,制定那么多的利民政策,不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百姓迁移过来嘛。
不光是各地官府的官员们在努力,就连锦衣卫这等情报机构也承担起了招揽百姓的重任,借助着自己的掩护身份,隐蔽地劝说其他地方的百姓,让他们迁移到西北。
不过这事吧,光是靠着锦衣卫的人暗中诱惑效果并不佳,如今有了最熟悉的人现身说法,加之秦国内部的那些“猪队友”的操作,惹得各地百姓人心思动。
江南、中原,都有大批百姓对西北的安稳生活心生向往,实在是受不了战乱的他们,忍痛放弃了故地,千里迢迢地迁移到西北三郡。
中原进入西北的通道,本是被右武卫的10万大军给封锁住的,虽然右武卫各部也因为支持不同的皇子,而出现了内部的分裂,若非是有着左武卫重兵在侧,他们甚至有可能如同其他部队一般直接爆发内战。
可在面对左武卫那巨大的威胁之时,他们还是比较齐心的,例如封锁通道,不让中原、江南的物资进入西北,就是属于心照不宣的事情。
西北的情况,就算是军中将领也是知晓的,物产不够丰富,欠缺了很多东西,尤其是食盐,毕竟并不靠海,几乎没有什么产出,一直都是从江南运过去的,一旦切断了商路,西北三郡连吃盐都会成为问题。
这一手的确是打在了西北的软肋上,就连叶白麾下的文臣们也有些忧心忡忡,可架不住叶白是个开挂的挂逼,直接让麾下的文臣们不要担心此事,他有办法解决。
大批的食盐从系统仓库中取出来,瞬间就满足了西北三郡的正常需求,虽然叶白手中的食盐也并不多,支持三郡数百万百姓,也坚持不了多久,可却是缓解了食盐危机。
至于叶白手中的食盐耗尽的时候,又该如何,那就比较简单了,无非是向外扩张而已,只要能够一路打到海边,这些问题不就彻底解决了嘛。
再说了,不管是在什么世界,只要利益足够,总有人铤而走险,尤其是那些家族利益为重的世家门阀们,他们可不管叶白的立场如何,既然西北缺盐,他们就会想办法将大量的食盐送到西北,从而赚取一笔丰厚的利润。
而叶白也相当大方,有人送盐过来,他也不介意花费高价直接购买下来,顺便与对方加深联系,安插一些眼线、探子什么的。
双重手段之下,西北三郡并没有如同某些人所预料的那般陷入危机,各项资源都不缺,让他们的小算盘彻底落了空。
右武卫的阻拦,不仅仅是拦截某些商队而已,同时还是拦截北上的百姓,人口的重要性懂的都懂,自然没有人希望西北得到更多的人口。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的内战越发激烈,死伤也越来越大,某些皇子们支撑不住,到处调集兵力,准备殊死一搏。
临时征兵只是最简单的办法,不过征召的新兵需要花费时间训练出来,右武卫这支齐装满员的部队,自然就落入到了某些人的视野之中。
诸位皇子们,都很清楚右武卫的重要作用,就是切断中原与西北的联系,不仅仅是阻断商路,更是阻止叶白大举南下,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被轻易调动的。
甚至若不然诸位皇子们手中兵力不足,也不能齐心协力,驻扎在石门郡南面的部队绝对不会只有一支右武卫,还会有更多的部队才能够安心。
道理都懂,可长时间的大战下来,有些实力孱弱的皇子们,手中的力量已经损耗相当严重,掌握的军队更是伤亡殆尽,若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