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的地点设在临时征用的一处宽敞院落。
没有森严的仪仗,没有繁琐的礼节,只有几排简单的桌案和负责监考的吏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考试那天,我没有亲临现场,以免给考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只让徐庶全权主持。
但我心中,却对此事充满了期待。
这是我“唯才是举”理念的第一次实践,
它的成败,关乎着我能否真正建立起一个高效、忠诚、且独立于传统门阀之外的行政班底。
傍晚时分,徐庶带着几分掩饰不住的兴奋,来到了我的书房。
“主公,今日考功,结果远超预期!”
他将一摞批阅过的试卷放在我的案头,
“虽有滥竽充数者,亦有不少粗通文墨之人对实务一窍不通,但确也发现了几位可造之材!”
我示意他坐下细说。
“哦?都有哪些亮点?”
“此次考试,题目皆出自日常政务,看似简单,实则考验应变与理解。
例如那道整理户籍的题目,便有数人做得井井有条,分毫不差。
还有那道解读邸报新政的题目,有几人的见解颇为独到,显然是认真研读过,且用心思考了。”
徐庶拿起一份试卷,“尤其是此人,主公请看。”
我接过试卷,只见上面字迹娟秀,却又不失力道。
试卷主人名叫“张春华”。
我心中微微一动,这名字我记得。
正是前些时日,那位自己找上门来,精通医术,又在医署初建中展现出不凡条理性和管理能力的女子。
“她也参加了考功?”我有些意外。
“正是。”
徐庶点头道,
“起初我也有些诧异,毕竟她在医署那边做得很好。
但她坚持报名,我便允了。
没想到,她不仅医术了得,于这庶政杂务,竟也颇有天赋!”
我仔细看着她的答卷。
户籍整理,条理清晰,分类明确,甚至还用简单的符号标注了重点,一目了然。
田亩分配,计算精准,考虑周全,不仅符合原则,还兼顾了特殊情况下的变通。
民事纠纷的判别,引述律法条文虽然还略显生涩,但逻辑严密,情理法兼顾,判词简洁有力。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对邸报上“统一五铢”政策的解读。
她不仅阐述了政策的必要性,分析了可能遇到的阻力,甚至还提出了几条颇具见地的建议,
比如如何加强市场监管,如何利用官府储备调节物价,如何向民众解释新币的好处等等。
“此女心思缜密,见识不凡,且条理清晰,实乃难得的内政管理人才。”
徐庶赞叹道,“属下以为,仅仅让她负责医署事务,未免屈才了。”
我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张春华的聪慧和能力,确实超出了我的初步预期。
她不仅拥有专业的医学知识,更具备了相当出色的逻辑思维、组织管理和文字能力。
这样的人才,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值得重点培养的对象。
“元直所言甚是。”
我放下试卷,“既然她于庶政也有兴趣和才能,那便不能埋没。
你看着安排,可以在户曹或者法曹给她一个合适的职位,先从协助你处理文书、整理卷宗开始,多加历练。
医署那边,也要另寻合适人选接替,或者让她暂时兼顾,待新人上手后再完全移交。”
“属下明白。”徐庶应道,
“除此之外,还有几位军中识字的校尉、屯长,以及两位寒门出身的读书人,表现也颇为优异,皆可录用。”
“好!”我心中一阵快意,
“将所有合格者名单张榜公布,并尽快安排他们到岗。
薪俸待遇,参照军功授田的等级标准,务必让有功者、有能者,得到应有的回报!”
“遵命!”
这次小规模的考功,虽然在整个汉末乱世的洪流中,只是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但对我而言,却意义非凡。
它不仅为我初步解决了人手短缺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它向整个汉中,乃至更远的地方,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
在我陆昭治下,唯才是举,不问出身!
这无疑会触动更多有才华、有抱负,却被埋没在底层的人的心弦。
虽然他们现在可能还在观望,还在犹豫,但希望的种子一旦种下,迟早会生根发芽。
看着徐庶离去的背影,我仿佛已经看到,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完全忠于我的行政班底,正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一点点地,初具雏形。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