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激起的涟漪,不可避免地要波及到那位江东地位最尊崇的女性
——她的母亲,被尊称为“吴国太”的孙坚夫人。
玄镜台的情报网络,如同无声的触手,再次捕捉到了这幕深宫中的母女交锋。
虽然无法亲临现场,但通过对侍女、宦官的观察,
以及对进出国太居所人员神态、携带物品(例如明显增多的安神汤药)的分析,
一幅饱含泪水与挣扎的画面,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
吴国太的居所,相比于前殿的肃穆,更多了几分雍容与平和。
平日里,这里是孙权处理完政务后寻求片刻安宁、聆听母亲教诲的地方,
也是孙尚香偶尔可以撒娇、倾诉心事的港湾。
然而,此刻,这份平和早已被打破。
情报显示,孙尚香几乎是闯入了母亲的居所,脸上犹带着未干的泪痕和难以抑制的愤怒。
可以想象,在母亲面前,这位在外人面前刚强好胜的弓腰郡主,
终于卸下了部分伪装,露出了属于女儿的委屈与无助。
她大概是扑倒在母亲膝前,泣不成声地控诉着这桩不公的婚事,
质问为何要将她推向一个她毫无感情、甚至心存芥蒂的“老者”怀中。
面对女儿撕心裂肺的哭诉,
即便是见惯了大风大浪、一手辅佐两个儿子(孙策、孙权)奠定江东基业的吴国太,也难以保持平静。
密探的报告中,多次提到了国太居所内传出的低泣声,
以及侍女们端进去又空着端出来的、盛着擦拭泪水手帕的托盘。
“痴儿,痴儿啊……” 玄镜台负责监听外围的密探,隐约捕捉到这样一句充满疼惜与无奈的叹息。
吴国太的心,无疑是矛盾到了极点。
一方面,是深沉的母爱。
孙尚香是她最小的女儿,自幼活泼好动,虽不似寻常大家闺秀般文静,却也英气勃勃,别有一番风采。
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女儿能觅得如意郎君,幸福安康?
她又何尝不知刘备年长、双方情性未必相投?
将心爱的女儿远嫁他乡,嫁给一个曾经的对手,她心中岂能没有万般不舍与担忧?
看到女儿如此痛苦,她的心恐怕早已碎了。
泪水,是母性本能最直接的流露。
但另一方面,她不仅仅是一位母亲,更是孙氏基业的守护者之一,是一位深谙政治厉害的国太。
她比谁都清楚,周瑜的离世对江东造成了多么大的震动,
曹操在北方的威胁并未解除,而刘备集团在荆南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了江东不得不正视的新兴力量。
在这个微妙的时刻,通过联姻来巩固孙刘联盟,稳定荆州局势,共同对抗曹操,
这几乎是摆在桌面上的、最符合江东整体利益的选择。
牺牲一个女儿的个人幸福,来换取整个江东的安稳,
这在冰冷的政治逻辑面前,似乎是理所当然,甚至是“大义”所在。
她大概会一边垂泪,一边用尽各种理由来劝说女儿。
她会讲述孙策创业的艰辛,孙权守业的不易,
会分析江东目前面临的复杂局势,会强调联盟的重要性,会描绘一个“顾全大局”的光辉形象。
她甚至可能会提及一些女性在历史中为了家国牺牲自我的“榜样”,试图用传统道德来约束和引导孙尚香。
“权儿也不易,这江东基业,是你父兄用命换来的,如今风雨飘摇,我等岂能只顾自身?”
情报分析员根据国太一贯的立场,推测她可能会说出类似的话语。
然而,这些宏大的叙事,这些冰冷的利弊分析,
对于正沉浸在个人情感痛苦中的孙尚香来说,恐怕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
反而可能因为母亲不能完全站在自己这边而感到更加的委屈和绝望。
母女之间的情感冲突,几乎是必然的。
吴国太的劝说,大概率是效果不彰,甚至可能激起孙尚香更强烈的逆反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玄镜台的情报分析中,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
在某次母女争执几乎陷入僵局时,有侍女听到吴国太似乎无意中感慨了一句:
“……若是子明在此,或许……唉……”
这个“子明”,自然是指我,陆昭。
这句没头没尾的感慨,引人深思。
吴国太对我陆昭的印象如何?
根据之前的情报汇总,应该不算差,甚至可能是偏向正面的。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我曾在关键时刻救过孙尚香的性命,这是任何一个母亲都会心存感激的恩情;
其二,我在江东担任参军期间,虽然行事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