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 第243章 宁王南昌举“义旗”

第243章 宁王南昌举“义旗”(2/3)

显得格外刺耳。

    “呵!奉天靖难?靖得好!”

    晋王朱棡抱着胳膊,斜睨了一眼站在武将队列前端的燕王朱棣,嘴角勾起一抹毫不掩饰的讥诮。

    “要我说,这宁王一脉,才是天命所归!当年他祖宗朱权,被某人(目光意有所指地扫过朱棣)骗得好惨!靖难之前说得好听,‘事成之后,中分天下’,结果呢?兵权被削得干干净净,连封地都被从北疆大宁挪到了这南昌!”

    “嘿,风水轮流转,如今燕王的后人宠信奸佞,祸乱朝纲,惹得天怒人怨!这不,报应来了!老天爷都看不过眼,让宁王的后人出来拨乱反正,重续我大明正统!此乃天道循环,报应不爽!”

    朱棡这番话,尖酸刻薄,字字诛心,更是赤裸裸地将矛头指向了朱棣!

    大殿内热烈的气氛瞬间为之一滞。许多大臣的目光在朱棡、朱棣和龙椅上兴奋未消的朱元璋身上来回逡巡,噤若寒蝉。

    朱棣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一股怒火直冲顶门!

    老三这是借题发挥,在父皇和满朝文武面前给他上眼药!

    他双拳紧握,指甲深深陷入掌心,正欲开口反驳——

    “三弟!”一个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力量的声音响起,压过了朱棡的挑衅。

    太子朱标向前一步,挡在了朱棣身前,也隔绝了朱棡那充满恶意的视线。

    他环视殿内,目光扫过激动的父皇,愤愤的三弟,沉默的四弟,以及神情各异的群臣,最终轻轻叹了口气,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只要这江山,还是我们朱家的天下,还是太祖皇帝血脉在执掌神器……”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深沉的疲惫和一丝难以言喻的苍凉,“……至于是哪个兄弟的后人坐在那个位置上,又……又有何区别呢?”

    朱标此言一出,殿内瞬间陷入一种更加微妙而复杂的寂静。

    朱元璋脸上的狂喜微微一滞,目光复杂地看向自己这个温厚仁孝的长子。

    他听懂了朱标话里的未尽之意——靖难之役,最大的受害者,正是标儿这一脉!

    标儿这是在用最平静的语气,诉说着最锥心的痛楚!

    他看似豁达的话语背后,是对自己血脉传承在残酷皇权斗争中凋零的无奈与悲凉!

    到了正德年间,他朱标还有没有直系后人留存于世?

    恐怕……早已湮没在尘埃里了。这份隐痛,让朱元璋方才的狂喜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朱棡被大哥堵得一时语塞,只能悻悻地哼了一声。

    朱棣看着大哥挡在自己身前的背影,听着他那包含万千心绪的话语,心中亦是百感交集,方才的怒火化作了沉甸甸的愧疚与酸楚。

    徐达、蓝玉等人则默然垂首,皇家的恩怨情仇,是他们这些外臣永远无法真正理解的禁区。

    --

    千里之外,钱塘江畔的草庐内。

    罗贯中与施耐庵师徒二人,也正凝神望着天幕中那面猩红夺目的“奉天靖难”大旗,以及南昌城头那位振臂一呼的宁王身影。

    案上,《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书稿依旧摊开着,停留在刘备颠沛流离、寄人篱下却始终高举“汉室宗亲”旗帜的篇章。

    “老师,”罗贯中放下手中的朱笔,望着天幕,声音带着一丝探究与思索,“您看这宁王……高举义旗,檄文直斥朝廷无道,以‘太祖不血食’为号,聚兵南昌……此情此景,像不像那汉末昭烈皇帝刘备?虽暂居一隅,却心怀社稷,志在匡扶?”

    施耐庵捋着花白的胡须,浑浊的目光在天幕上那面猩红大旗和宁王模糊的身影上停留良久,缓缓摇头,脸上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苦笑:“形似……而神未必同啊,贯中。”

    他指着天幕:“刘备漂泊半生,屡败屡战,其志坚韧,其行虽困顿却不失仁德之名,故能聚关张诸葛之杰,三分天下有其一。可这宁王……”

    施耐庵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洞穿世事的锐利,“你看他檄文,‘莒代郑’,字字如刀,直指中枢,怨毒之气几乎破幕而出!他起兵之地南昌,非是边陲,而是腹心!此非流亡聚义,而是腹心之地悍然举兵!其势看似汹汹,其心……恐非纯为‘奉天靖难’,而意在……”

    后面的话,施耐庵没有说下去,只是伸出枯瘦的手指,在书案上那个刚刚被他撕碎的的草稿纸堆上,轻轻点了点。那堆纸屑,正是之前被朱寿刺激后撕掉的关于“曹操”的构想。

    罗贯中心领神会,眼中也闪过一丝了然和凝重。他重新看向天幕中那位意气风发、立于城头的宁王,喃喃自语:“是啊……檄文怨毒,腹心举兵……这是孤注一掷的豪赌,是烈火烹油的险棋。他要做的,恐怕不是流亡的昭烈,而是……直捣黄龙的……”

    他也没有说出那个名字,只是目光下意识地瞟向了书稿中另一处,那里隐约可见“张角”二字墨迹。

    师徒二人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忧虑和一丝不祥的预感。

    无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