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 第164章 南北两座奉天殿

第164章 南北两座奉天殿(1/2)

    九天巨幕,光华如瀑,将洪武十三年的目光,引向一片初具规模的煌煌宫阙——北京。

    画面由高空俯瞰。一座崭新的、格局方正宏大的宫殿群在北方大地上铺展开来。

    虽无南京紫禁城那般历经十数年营建的层叠深邃与精雕细琢,却透着一股新生的雄浑与扑面而来的帝王气魄。

    旁白音沉稳响起:“永乐十五年四月,北京西宫营建告竣!含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及附属殿宇,凡一千六百三十余楹!”

    镜头倏然拉近,聚焦于核心——新建的北京奉天殿!

    殿宇巍峨,重檐庑殿顶覆盖着簇新的黄琉璃瓦,在北方澄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燃烧的金色火焰。

    殿基高耸,由巨大的青白石条砌筑,陡峭的丹陛直通殿门,彰显着无上威仪。

    然而,仔细看去,这殿宇的规模,似乎比南京的奉天殿略小了几分,少了几分江南的灵秀繁复,多了几分北地的粗犷硬朗。

    殿前广场开阔,新铺的“金砖”光洁平整,却还未来得及染上太多岁月的包浆与人气,显得有些空旷寂寥。

    殿内梁柱斗拱崭新,彩画鲜艳夺目,却少了南京奉天殿那种浸润着历史烟云的深沉底蕴。

    画面巧妙分割!

    左半幅:是这崭新、恢弘却又略显“生涩”的北京奉天殿。

    右半幅:瞬间切换回洪武十三年,此刻众人所处的南京奉天殿!

    两相对比,冲击力无与伦比!

    南京奉天殿,历经十数年精心营造,早已气象万千。

    其规模更为宏大,殿顶琉璃瓦色泽温润深沉,飞檐翘角舒展如鹏翼,雕梁画栋极尽工巧,每一处细节都沉淀着江南的富庶与匠心的极致。

    殿内巨大的金丝楠木柱散发着幽香,地面金砖被无数脚步磨砺得温润如玉,光可鉴人。一种厚重的、沉淀的、无可替代的帝王威仪,从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木中透射出来,那是时间与权力共同浇筑的丰碑!

    奉天殿内,洪武十三年。

    龙椅之上,朱元璋的身体微微前倾,那双鹰隼般的眼睛死死盯着天幕上那并立的新旧两座奉天殿。

    没有暴怒,没有斥责,只有一片死寂的、沉重的了然。最后一丝关于老四(朱棣)可能不会真正迁都的、渺茫的幻想,如同风中残烛,被这铁一般的画面彻底吹熄了。

    身旁的马皇后,保养不当而有些粗糙的手下意识地、紧紧地攥住了丈夫龙袍的衣袖,指尖因用力而发白。

    她望着天幕上那座崭新却陌生的北京奉天殿,再低头看看脚下这浸润着无数心血与记忆的南京金砖,一股巨大的、被时代洪流抛弃的悲凉感汹涌而至。

    迁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和重八(朱元璋),还有他们寄予厚望的标儿(朱标),未来都将长眠于这钟山之阳。

    而他们的子孙后代,将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登基、理政、生活。

    孝陵、太子陵,将不再是帝国的心脏,而将成为真正的、孤悬于南方的“孤家寡人”!香火可会冷清?祭奠可会断绝?这份被空间割裂的孤寂与冷落,让她这位历经沧桑的皇后,也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

    太子朱标站在御阶之下,仰望着天幕,脸色苍白如纸。

    他比父母更清晰地看到了迁都背后帝国战略重心的彻底北移,看到了南京无可避免的衰落。

    而他为自己规划的、未来守护在父母陵寝旁、辅佐新君的蓝图,也在这一刻彻底崩塌。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那座精心营造的陵墓,在未来的岁月里,渐渐被北方的尘埃所遗忘,只剩下钟山的风雨相伴。巨大的失落与一种身为“前朝象征”的悲怆,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殿内三人,帝、后、储君,在这一刻,被天幕上那座北方的宫殿,钉在了无声的、关于离别与孤寂的十字架上。

    --

    死寂持续了许久。

    朱元璋缓缓地、极其沉重地靠回了龙椅。他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已只剩下冰冷的决断。他不再看天幕,而是转向御案。

    内侍太监早已研好浓墨。朱元璋伸出骨节粗大的手,拿起那支沉重的御笔。他的手很稳,没有一丝颤抖。笔锋饱蘸墨汁,落在案头一份摊开的、关于修订《皇明祖训》中“诸王陵寝规制及祭祀”条款的奏疏上。

    没有犹豫,没有不舍。

    朱笔如刀,力透纸背!将其中“后世子孙,当以孝陵为尊,依制祔葬钟阳,永享血食”等要求后世帝王必须葬在南京孝陵周围的字句,狠狠划去!浓黑的墨迹如同狰狞的疤痕,覆盖了那些象征着家族永恒团聚的旧梦。

    “迁吧……都迁吧……”朱元璋的声音沙哑低沉,像砂纸摩擦,“孤零零的坟头,总好过……”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极其隐晦、却无比锐利的忌惮,声音压得更低,几乎只有自己能听见,“……总好过再来一场‘高平陵’!”

    司马懿夺权的阴影,如同跗骨之蛆,让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