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 第107章 登基前后:大明的两个皇后

第107章 登基前后:大明的两个皇后(1/2)

    九天之上的天幕,光芒流转,映照出应天皇宫一片狼藉之后的喧嚣。

    断壁残垣尚未清理干净,硝烟味似乎还萦绕在梁柱之间,一场仓促到近乎潦草的登基大典正在进行。

    画面中央,燕王朱棣——如今的新帝,身着赶制出来的十二章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端坐在临时擦拭干净的龙椅上。

    冕旒微微晃动,遮住了他眼底深处的疲惫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阶下,稀稀拉拉跪着一些惊魂未定的官员,多是品级不高或投机者,更多的位置空着。礼乐奏得有些走调,仪仗也显得单薄。

    旁白之音冰冷清晰:“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去建文号,复称洪武三十五年。” 天幕上特意浮现出巨大的“洪武三十五年”字样,带着一种荒诞的时空错乱感。

    画面迅速拉远,掠过应天高大的城墙,扫过广袤而信息闭塞的帝国疆域。

    山东济南城头,“建文”大旗猎猎作响,铁铉甲胄染血,目光如炬,指挥若定。对他和城中的军民而言,建文皇帝是否“死”于大火尚是未证实的传闻,他们只知效忠旧主,抵抗“叛逆”。

    江西深山,田间老农扶着犁耙,茫然地嘀咕着:“洪武爷……这都三十五年了?日子过得真快……” 他从未听说过什么“建文皇帝”。

    西北边镇,军卒传看着朝廷(建文朝廷)发来的最后一份邸报,上面还印着建文的年号,对新帝登基的消息将信将疑,甚至毫无所知。

    旁白带着一丝讽刺:“新皇登基,然天下懵然。济南铁铉,拒奉新诏,举建文旗死守。更有无数偏远州县黎庶,尚不知有建文皇帝,遑论其‘死’与新帝登基?不知者,或永不知。因今岁,仍是洪武三十五年。”

    信息传递的鸿沟,让帝国的巨轮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航向,而许多地方却仍在旧梦中航行。

    画面陡然北移,定格在北平燕王府。

    曾经的燕王妃徐妙云,此刻一身素净常服,独自立于王府花园的亭中。

    她面容清减,眉宇间锁着化不开的忧惧,双手无意识地绞着帕子,目光死死盯着南方——应天的方向。园中草木依旧,却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死寂。

    丈夫朱棣,次子高煦,自挥师南下便音讯全无。

    是生?是死?是胜?是败?巨大的未知如同沉重的磨盘,碾磨着她每一根神经。

    就在这时,一名王府属官捧着明黄卷轴,跌跌撞撞冲进园子,脸上混杂着狂喜与惶恐,扑通跪倒在她面前,声音因激动而尖锐变调:

    “王……王妃!大喜!天大喜事!应天……应天快马急报!王爷……王爷已于七月十七日,在奉天殿登基为帝了!您……您是新朝皇后!陛下登基诏书已明发天下,册封您为皇后!凤印金册不日便将送达北平!”

    “皇后?” 徐妙云身形猛地一晃,扶住冰凉的石柱才勉强站稳。

    这突如其来的、至高无上的尊号,非但没有带来丝毫喜悦,反而像一盆冰水从头浇下,让她遍体生寒。

    登基大典何等仓促混乱?自己被册为皇后,更像是一道冰冷的、必须完成的程序,一个安抚后方、昭示正统的符号!

    她甚至无法确定,这道册封背后,是丈夫的安然无恙,还是……某种不祥的宣告?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却倔强地不肯落下。

    镜头切换,落在王府前殿。

    身形肥胖的燕世子朱高炽,正吃力地伏案处理着堆积如山的文书。他眉头紧锁,脸色疲惫。

    父亲登基的消息,他已经听到了,也听到了母亲被册封为皇后的消息。

    然而,他的身份,依旧是“燕世子”。没有太子谕旨,没有东宫属官,没有任何关于他未来地位的只言片语。

    他就像被遗忘在风暴边缘的礁石,守着父亲起家的老巢,承受着所有的压力与不安,却与那场权力更迭的中心,隔着千山万水。

    巨大的失落与隐隐的危机感,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

    洪武十三年的奉天殿。

    殿内气氛压抑紧绷,如同拉满的弓弦。

    朱元璋面沉似水,盯着天幕上儿子仓促登基的景象,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

    朱标侍立一旁,忧心忡忡,欲言又止。

    徐达垂首肃立,后背的衣衫已被冷汗浸透一片——天幕上那个成为皇后的,是他的长女徐妙云!这份泼天的“荣耀”,此刻带来的只有灭顶的恐惧!

    就在这时,一阵熟悉的、温和而坚定的脚步声从后殿传来。

    马皇后,这位洪武朝的定海神针,终于回到了奉天殿前。她衣着朴素,神色平静,只是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她的出现,如同温暖的阳光刺破阴霾,殿内外所有勋贵官员紧绷的神经,肉眼可见地松弛下来。

    永昌侯蓝玉甚至偷偷抹了一把额头的冷汗,感觉悬着的心终于落回了肚子里——老姐姐回来了!命保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