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辰立即提议:“全维度共生联盟愿与本源终始维度文明联合组建‘本终抗熵联盟’,共同研发大规模的本源终始共生装置,遏制熵增能量扩散。我们可提供本源终始探索舰、全维度能量储备、跨维技术团队等核心资源,全力支持研发与部署工作。”
本终维对这一提议表示赞同,双方迅速制定 “本终抗熵计划”,分三阶段推进:
设备研发阶段:由绿森、星宇、本终研组成联合研发小组,在全维联合研发实验室研发 “大型本源终始共生装置”,确保设备能同时处理多维度体系的熵增能量,单台装置的日处理量需达到 公斤;
防线部署阶段:在本终暗域与各维度体系之间构建 “本源终始抗熵防线”,部署大型共生装置,形成覆盖 光年的防护网络,拦截熵增能量扩散;
源头清除阶段:待防线稳定后,组建 “本终突袭队”,深入本终暗域摧毁本源终始熵增源,彻底消除隐患。
设备研发阶段的工作率先展开。绿森团队带来全维度共生联盟的抗熵设备参数,星宇团队提供本源终始时空适配技术的算法模型,本终研团队则贡献本源终始共生技术的核心模块,三方在实验室中展开紧密协作。
研发初期,团队面临的核心难题是 “大型装置的能量 - 时空同步控制”。单台大型装置需要同时处理多个维度体系的熵增能量,不同体系的能量浓度、时空频率差异显着,常规的同步控制算法无法满足需求,导致装置的转化效率仅为 88%。
“我们需要在装置中加入‘全维同步适配算法’,通过 个微型能量 - 时空传感器,实时采集各体系的参数,” 星宇在全息屏幕上绘制算法模型,红色的参数曲线与蓝色的控制曲线完美贴合,“算法能自动生成‘动态同步系数’,确保装置的转化参数与所有体系的需求同步,同步误差控制在 0.0001% 以内。”
绿森团队则针对装置的能量供应问题,设计出 “混合能量循环系统”:系统将装置转化后的部分幽默能量,通过 “本源终始能量转换器” 转化为装置运行所需的混合能量,形成能量循环,降低外部能量依赖,同时加入 “应急能量储备单元”,确保在外部能量中断时,装置仍能维持小时的正常运行。
经过天的持续攻关,“大型本源终始共生装置” 终于研发成功。在模拟测试中,装置对本源终始熵增能量的转化效率达 99.%,同时适配 255 个维度体系的能量与时空需求,单台装置的日处理量突破 公斤,远超预期目标。“装置已具备大规模部署条件,我们可立即启动量产工作,” 绿森向凌辰与本终维汇报,第三只眼中闪烁着蓝金交织的光芒,“按照现有生产线的产能,每天可生产台装置,60 天内可完成防线部署所需的 3000 台设备。”
防线部署阶段同步推进。本源终始维度文明调动 800 艘 “本源终始时空运输舰”,协助运输大型共生装置;星瑶团队组建 “本终抗熵技术支援队”,前往各维度体系,指导装置的安装与调试。在 “星始终始维度体系” 的边缘防御节点,支援队成员与当地技术人员协作,仅用 5 天就完成了 500 台装置的部署 —— 这些装置通过 “全维量子通讯” 实现联网控制,形成一道长度达 光年的 “本源终始抗熵防线”,成功拦截了向体系蔓延的熵增能量。
“已完成个终始维度体系、20 个始源维度体系的装置部署,本源终始抗熵防线的拦截率达 99.%,熵增能量的扩散速度从每天光年降至每天 0.001 光年,” 星瑶通过本源终始通讯频道汇报,“星始终始维度体系受损的能量 - 时空结构正在缓慢修复,预计天内可恢复至受损前的状态。”
然而,就在防线即将全面建成的第天,本终暗域的本源终始熵增源突然出现 “能量 - 时空爆发”—— 熵增能量的强度提升倍,突破了部分共生装置的承载极限,40 台装置因过载出现故障,熵增能量的扩散速度再次回升至每天光年,星始终始维度体系的边缘能量带出现二次侵蚀,部分能量节点的本源终始结构已出现不可逆的损坏。
“熵增源已形成‘本源终始熵增核心’,其能量强度是之前终始维度熵增暗核的 倍,常规的大型共生装置无法抵御其冲击,” 本终研紧急分析监测数据,屏幕上红色的预警区域不断扩大,“必须提前启动源头清除计划,用‘本源终始共振弹’摧毁核心的能量 - 时空结构,否则防线将在天内彻底崩溃,本源终始维度本源珠也将受到侵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凌辰与本终维、终维、始维立即决定,组建 “本终突袭队”。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