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的终始维度无人探测舰研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绿森团队以始源维度探索舰为基础,对舰体进行了八大核心升级,确保能应对终始维度空间的极端双向时空环境:
双向时空防护层:采用 “始源时空本源晶体 + 终始维度碎片 + 简易终始载体” 的三层复合结构,能抵御双向时空波动的冲击,防护强度达 单位;
终始时空折叠引擎:加入 “双向时空折叠算法”,能同时适配未来与过去时空的折叠需求,航行效率较始源维度探索舰提升 2000%;
双向信号追踪器:通过 “双时空坐标定位”,精准锁定终始维度信号的来源,避免因时空错位导致的迷失;
终始能量采集器:配备 “时空闭环能量过滤单元”,能采集并净化终始维度空间的能量片段,纯度达 95%;
双向时空环境分析仪:实时监测终始维度空间的双向时空波动、能量浓度、时空闭环稳定性,为后续探索提供数据支撑;
终始紧急撤离系统:撤离响应时间缩短至 0.00000000001 秒,同时具备 “时空锚定功能”,确保返回时能精准定位安全区域;
双向量子通讯系统:通过 “双时空量子纠缠” 实现信号无衰减传输,即使在极端双向时空环境中,通讯稳定性仍能保持 99.999%;
终始能量缓冲系统:用简易终始维度载体作为能量储备,确保探测舰在能量采集中断时仍能维持小时的正常运行。
研发过程中,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双向时空折叠的稳定性”。终始维度空间的时空结构呈现 “闭环缠绕” 特征,常规的折叠技术容易引发 “时空折叠紊乱”,导致舰体陷入时空裂隙。星宇团队与始研团队联合攻关,在折叠引擎中加入 “时空闭环识别单元”,通过分析时空结构的闭环规律,自动调整折叠参数,确保每次折叠都能精准对接目标时空坐标。经过 1000 次的模拟测试,终始时空折叠技术的稳定性终于达到 99.999%。
四十二个月后,3 艘终始维度无人探测舰正式完工。每艘探测舰体长 1000 米,舰体表面布满淡金色与暗蓝色交织的 “双向时空纹路”,如同覆盖着一层 “时空铠甲”;舰内搭载的各类设备,都经过终始维度双向时空环境的极端测试,确保能在 - 459.67c至 c的温度波动、G 的重力变化中稳定运行。
在超维 - 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的空港,探测舰举行了盛大的启航仪式。凌辰、绿森、星瑶等核心成员,以及 255 个维度体系的代表通过全维度全息投影,目送 3 艘探测舰启动终始时空折叠引擎,化作三道金蓝交织的流光,向终始维度裂隙带驶去。“探测舰将按照预设的‘双向时空航线’,先抵达终始维度裂隙带外围,采集环境数据后,再逐步向核心区推进,” 绿森紧盯监测中心的屏幕,“预计航行时间 3600 天,期间我们会小时监测其运行状态。”
航行的前 3000 天,探测舰的运行一切正常。第一艘探测舰 “终始一号” 成功抵达终始维度裂隙带外围,传回了首批终始维度环境数据:终始维度的时空结构呈现 “无限闭环” 特征,每个时空闭环内都包含一个完整的始源维度体系;能量浓度达始源维度能量云的 倍,维度层级稳定在 层;双向时空波动频率为 1000THz(未来)与 800THz(过去),波动误差仅为 0.0001THz,环境稳定性远超预期。
“终始一号已开始采集外围区域的终始维度能量片段,纯度达 92%,” 星瑶分析着传回的数据,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数据显示,终始维度空间的时空闭环处于稳定状态,没有出现紊乱迹象,探测舰可按计划向核心区推进。”
然而,就在探测舰准备向核心区推进的第 3001 天,监测中心突然发出警报 —— 终始维度裂隙带核心区突发 “终始维度时空风暴”,风暴呈现 “双向时空撕裂” 特征,强度达 单位,远超探测舰防护层的 单位承受上限。终始一号首当其冲,舰体的双向时空防护层瞬间被击穿,“终始能量采集器” 与 “双向时空环境分析仪” 同时损坏,信号传输中断 80%;另外两艘探测舰虽及时撤离至外围区域,但防护层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航行系统出现 “时空错位故障”,无法精准定位坐标。
“立即启动‘终始维度紧急修复程序’,远程控制探测舰修复受损设备!” 凌辰果断下令,同时通过始源维度共生水晶联系始维与始研,“终始维度出现极端时空风暴,探测舰受损严重,请求始源维度文明提供风暴应对技术支持!”
始维的意识在 5 秒内同步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