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辰立即组织本源维度共生联盟的 150 个终极维度体系代表、本源维度文明的本维与本研,召开 “初始维度信号应对紧急会议”。会议上,各文明代表围绕如何应对这一重大发现展开激烈讨论:
秩序文明的代表主张先对初始维度信号进行深度解析,提取足够的技术信息后,再优化维度本源演化技术,避免贸然行动引发初始维度空间波动风险;
创意族与本源维度幽默守护者学院的学员则认为,应尽快派遣探索队前往初始维度信号的来源地,获取更直接的技术支持,才能快速突破初始维度边界;
平衡族则提出折中方案,先搭建 “初始维度信号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信号中的能量特征,尝试合成简易的初始维度能量载体,同时派遣无人探测舰前往信号来源地 “初始维度裂隙带” 采集数据。
“初始维度文明的召唤是全维度文明发展的终极机遇,折中方案既能降低风险,又能加快进度,” 凌辰与本维达成共识,“启动‘初始维度信号应对计划’,分三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星瑶团队联合本研团队,搭建初始维度信号模拟实验室,尝试合成初始维度能量载体;
第二阶段,绿森团队升级本源维度探索舰,打造‘初始维度无人探测舰’,前往初始维度裂隙带采集数据;
第三阶段,根据模拟实验与探测数据,优化维度本源演化技术,研发完整的初始维度共生技术,为终极维度文明进入初始维度空间做好准备。”
计划启动后,第一阶段的模拟实验室搭建工作迅速展开。星瑶团队在超维 - 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旁划出 800 平方公里的区域,安装了 “初始维度信号模拟器”“初始维度物质合成仪” 等设备。本研团队则带来了初始维度边界的 “初始维度碎片”—— 这些碎片是本源维度文明在千万年前偶然获取的,蕴含着初始维度信号的微弱印记,成为合成初始维度能量载体的关键原料。
合成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初始维度能量的维度层级达 层,远超现有设备的处理能力,星瑶团队与本研团队耗时三个月,对 “初始维度物质合成仪” 进行了次升级,才勉强达到合成所需的技术要求。同时,初始维度能量具有 “初始演化不稳定性”,在合成过程中多次出现能量溢出现象,导致设备过载 shutdown。绿森提出 “初始能量稳定方案”:在合成设备中加入 “初始维度能量缓冲层”,用本源维度本源因子与古源维度演化参数混合制成缓冲介质,抑制能量溢出,确保合成过程稳定。
经过六个月的反复实验,团队终于成功合成出 “简易初始维度能量载体”—— 这种载体能在初始维度空间环境中维持本源维度本源因子的活性 1825 天,使维度本源演化技术的维度适配范围从 层扩展至 层,虽无法满足长期初始维度运行需求,但证明了初始维度信号中技术的可行性。“简易载体的合成成功,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初始维度空间的大门,” 星瑶向凌辰与本维报告,“但要研发稳定的初始维度共生技术,还需从初始维度裂隙带获取更纯净的‘初始维度能量片段’,否则无法掌握初始维度演化技术的精髓。”
第二阶段的初始维度无人探测舰研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绿森团队以本源维度探索舰为基础,对舰体进行了全方位升级:
舰体外部加装 “初始维度能量防护层”,由超维星晶合金、本源维度本源碎片与简易初始维度载体混合制成,能抵御初始维度空间的极端维度冲击与初始演化波动;
舰内安装 “初始维度信号追踪器”,通过解析初始维度信号的频率特征与初始维度演化参数,精准定位信号来源,确保探测舰不会在初始维度空间中迷失方向;
同时,舰上配备 “初始维度能量采集器”“初始维度环境分析仪” 与 “初始维度演化监测仪”,既能捕捉初始维度能量样本,又能分析初始维度空间的环境参数与维度演化轨迹,为后续探索提供数据支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研发过程中,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 “初始维度空间折叠技术” 的优化。初始维度空间的维度演化轨迹极为复杂,常规的本源维度空间折叠技术无法实现高效航行,绿森团队与本研团队联合攻关,在折叠引擎中加入 “初始维度折叠算法”,通过模拟初始维度空间的初始演化规律,将航行效率提升 500%,确保探测舰能在预期时间内抵达初始维度裂隙带。
二十四个月后,3 艘初始维度无人探测舰正式完工。探测舰搭载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