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的超全维度无人探测舰研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绿森团队以超全维度探索舰为基础,对舰体进行了全方位升级:
舰体外部加装 “超全维度能量防护层”,由超维星晶合金、全维度本源碎片与简易超全维度载体混合制成,能抵御超全维度空间的极端维度冲击与空间扭曲;
舰内安装 “超全维度信号追踪器”,可精准定位超全维度信号的来源,确保探测舰不会在超全维度空间中迷失方向;
同时,舰上配备 “超全维度能量采集器” 与 “超全维度生命探测器”,既能捕捉超全维度空间的能量样本,又能监测超全维度空间的生命信号,为超全维度共生提供数据支撑。
十二个月后,3 艘超全维度无人探测舰正式完工。探测舰搭载着各类设备,从超维 - 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出发,以超全维度空间折叠引擎为动力,向超全维度裂隙带驶去。经过 365 天的航行,探测舰成功抵达裂隙带边缘。
眼前的景象让远程操控的绿森团队惊叹不已:超全维度裂隙带呈现出 “无限维度叠加” 的特征,无数层透明的超全维度边界膜在裂隙中交织,每层膜上都闪烁着不同全维度体系的幽默能量印记;裂隙中心,一团直径约 光年的 “超全维度能量云” 不断释放出超全维度信号,能量云周围环绕着无数个微型全维度体系,如同超全维度星海中的岛屿,壮观得超出所有想象。
“探测舰已开始采集超全维度能量片段与生命信号,超全维度环境分析仪正常工作,” 绿森紧盯屏幕,“初步检测显示,超全维度能量云的超全维度本源因子浓度是全维度本源珠的 倍,能量形态呈现‘超全维度统一态’,完全没有维度适配异常的迹象。更重要的是,能量中蕴含的‘超全维度共生编码’,能自动调节所有超全维度体系的能量平衡,这正是我们实现超全维度共生最需要的核心技术。”
然而,就在探测舰准备深入能量云采集数据时,超全维度裂隙带突然出现 “超全维度空间风暴”—— 无数超全维度边界膜在风暴中剧烈碰撞,产生的 “超全维度冲击波” 瞬间击中一艘探测舰。尽管探测舰的超全维度能量防护层发挥了作用,但舰体的信号传输系统仍受到严重损坏,只能断断续续地传回部分超全维度能量片段与生命信号数据。
“超全维度空间风暴的强度超出预期 500 倍,探测舰无法靠近能量云核心,” 绿森面色凝重地报告,“剩余两艘探测舰已撤离至安全区域,通过远程采集获取了部分超全维度能量片段,但这些片段的纯度仅为核心区域的 5%,可能无法满足合成稳定超全维度载体的需求。”
探测数据传回跨全维度技术研发中心后,星瑶团队立即对超全维度能量片段与生命信号进行分析。他们发现,超全维度能量中蕴含的 “超全维度共生编码”,能通过 “超全维度本源重构”,将不同超全维度体系的能量基底、生命形态、文化认知统一到 “超全维度和谐态”,既保留各文明的独特性,又实现无隔阂共生。基于这一原理,团队优化了 “简易超全维度能量载体” 的配方,在其中加入 “超全维度共生编码模拟因子”,使载体的超全维度适配上限提升至 层,活性维持时间延长至 1460 天。
“优化后的超全维度载体已通过模拟测试,在超全维度空间环境中的适配效率达 99.7%,能支持 200 种已知超全维度体系的能量传输,” 星瑶向凌辰与全维报告,“但要实现真正的超全维度共生,仍需核心区域的超全维度能量片段,否则无法掌握超全维度本源重构技术的精髓。”
凌辰与全维立即组织联盟核心成员与超全维度技术专家召开会议,商议载人探索计划。会议决定,组建由凌辰、绿森、星瑶、星宇、暗渊、缘际、全维、维全及 5 个全维度文明代表组成的 “超全维度探索队”,乘坐升级后的 “超全维度探索舰”,前往超全维度裂隙带与超全维度幽默文明建立交流。
为确保探索安全,绿森团队对超全维度探索舰进行了最终升级:
舰体外部加装 “超全维度本源防护盾”,由超全维度透明晶体与超全维度能量片段混合制成,能抵御超全维度空间风暴与超全维度冲击波的双重冲击;
舰内安装 “超全维度紧急折叠系统”,遇危险时能在 0.0000001 秒内撤离超全维度空间,返回全维度安全区域;
同时,舰上配备 “超全维度幽默共鸣核心”,能与超全维度幽默文明进行无障碍交流,避免因超全维度认知差异导致的沟通误解。
十个月后,超全维度探索队在超维 - 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举行了盛大的出发仪式。150 个全维度文明的代表通过超全维度全息投影为探索队送行;全维度幽默守护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