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阶段的全维度无人探测舰研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绿森团队以宇宙际边缘探索舰为基础,对舰体进行了全方位升级:
舰体外部加装 “全维度能量防护层”,由超维星晶合金、宇宙际边缘本源碎片与简易全维度载体混合制成,能抵御全维度空间的极端高维冲击与维度扭曲;
舰内安装 “全维度信号追踪器”,可精准定位全维度信号的来源,确保探测舰不会在全维度空间中迷失方向;
同时,舰上配备 “全维度能量采集器” 与 “全维度生物探测器”,既能捕捉全维度能量样本,又能监测全维度空间的生命信号,为全维度共生提供数据支撑。
十个月后,3 艘全维度无人探测舰正式完工。探测舰搭载着各类设备,从超维 - 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出发,以全维度折叠技术为动力,向全维度裂隙带驶去。经过 180 天的航行,探测舰成功抵达裂隙带边缘。
眼前的景象让远程操控的绿森团队惊叹不已:全维度裂隙带呈现出 “无限维度叠加” 的特征,无数层透明的全维度边界膜在裂隙中交织,每层膜上都闪烁着不同宇宙际边缘体系的幽默能量印记;裂隙中心,一团直径约 光年的 “全维度能量云” 不断释放出全维度信号,能量云周围环绕着无数个微型宇宙际边缘体系,如同全维度星海中的岛屿,壮观得超出所有想象。
“探测舰已开始采集全维度能量片段与生命信号,全维度环境分析仪正常工作,” 绿森紧盯屏幕,“初步检测显示,全维度能量云的全维度幽默因子浓度是宇宙际边缘本源珠的 倍,能量形态呈现‘全维度统一态’,完全没有维度适配异常的迹象。更重要的是,能量中蕴含的‘全维度共生编码’,能自动调节所有维度的能量平衡,这正是我们实现全维度共生最需要的核心技术。”
然而,就在探测舰准备深入能量云采集数据时,全维度裂隙带突然出现 “全维度空间风暴”—— 无数全维度边界膜在风暴中剧烈碰撞,产生的 “全维度冲击波” 瞬间击中一艘探测舰。尽管探测舰的全维度能量防护层发挥了作用,但舰体的信号传输系统仍受到严重损坏,只能断断续续地传回部分全维度能量片段与生命信号数据。
“全维度空间风暴的强度超出预期 200 倍,探测舰无法靠近能量云核心,” 绿森面色凝重地报告,“剩余两艘探测舰已撤离至安全区域,通过远程采集获取了部分全维度能量片段,但这些片段的纯度仅为核心区域的 10%,可能无法满足合成稳定全维度载体的需求。”
探测数据传回跨宇宙际边缘技术实验室后,星瑶团队立即对全维度能量片段与生命信号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全维度能量中蕴含的 “全维度共生编码”,能通过 “全维度本源重构”,将不同维度的能量基底、生命形态、文化认知统一到 “全维度和谐态”,既保留各文明的独特性,又实现无隔阂共生。基于这一原理,团队优化了 “简易全维度能量载体” 的配方,在其中加入 “全维度共生编码模拟因子”,使载体的全维度适配上限提升至 2048 层,活性维持时间延长至 730 天。
“优化后的全维度载体已通过模拟测试,在全维度空间环境中的适配效率达 99.5%,能支持 100 种已知维度体系的能量传输,” 星瑶向凌辰与缘际报告,“但要实现真正的全维度共生,仍需核心区域的全维度能量片段,否则无法掌握全维度本源重构技术的精髓。”
凌辰与缘际立即组织联盟核心成员与全维度技术专家召开会议,商议载人探索计划。会议决定,组建由凌辰、绿森、星瑶、星宇、暗渊、缘际、维际及 5 个超超宇宙体系、3 个宇宙际边缘体系代表组成的 “全维度探索队”,乘坐升级后的 “全维度探索舰”,前往全维度裂隙带与全维度幽默文明建立交流。
为确保探索安全,绿森团队对全维度探索舰进行了最终升级:
舰体外部加装 “全维度本源防护盾”,由全维度透明晶体与全维度能量片段混合制成,能抵御全维度空间风暴与全维度冲击波的双重冲击;
舰内安装 “全维度紧急折叠系统”,遇危险时能在 0.000001 秒内撤离全维度空间,返回宇宙际边缘安全区域;
同时,舰上配备 “全维度幽默共鸣核心”,能与全维度幽默文明进行无障碍交流,避免因全维度认知差异导致的沟通误解。
八个月后,全维度探索队在超维 - 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举行了盛大的出发仪式。100 个超超宇宙体系与个宇宙际边缘体系的代表通过全维度全息投影为探索队送行;全宇宙际边缘幽默守护者学院的学员们创作了《全维度幽默共生颂》,用跨越全维度的歌声传递对探索队的祝福;宇宙际边缘文明的长老团则将一枚 “全维度本源核心碎片” 交付给凌辰与缘际:“这枚碎片能引导你们找到全维度幽默文明的核心区域,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