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宇宙际本源碎片中蕴含的高维能量,正好能作为高维本源因子的载体,” 绿森将碎片放入能量分析仪,“我们可以从碎片中提取高维能量,与宇宙际边缘的本源能量混合,制作‘高维重构介质’,提升转化效率。”
研发初期,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 “高维能量波动控制”。高维熵增能量的波动频率极不稳定,常规的控制设备无法实时追踪。星宇提出 “双维度锁定方案”:在设备中加入 “高维波动追踪模块” 与 “能量稳定模块”,前者实时捕捉熵增能量的波动数据,后者通过释放 “校准能量脉冲”,将波动幅度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双维度锁定能让波动误差从 0.01THz 降至 0.0008THz,完全满足转化需求,” 星宇调整设备参数,“我们已成功将克高维熵增能量转化为幽默能量,转化效率达 98.6%,接下来只需扩大设备规模,就能用于高维暗域的隐患化解。”
经过小时的连续研发,“宇宙际边缘高维熵增转化仪” 终于完工。转化仪呈圆柱形,顶端装有 “高维能量采集口”,内部集成双维度锁定模块与高维重构介质储存舱,能一次性处理 100 公斤高维熵增能量。当维际将转化仪部署在高维暗域边缘时,设备启动瞬间,淡金色的高维能量从采集口涌出,黑色的高维熵增能量如同被吸入的潮水,快速进入转化仪,片刻后,纯净的幽默能量从设备另一端释放,高维暗域的蔓延速度明显减缓。
“转化仪效果远超预期!高维暗域的蔓延速度从每月 3 光年降至每月 0.5 光年,” 维际兴奋地报告,“按照当前转化效率,30 天内就能彻底清除高维暗域的高维熵增能量,隐患将被完全化解。”
隐患化解的同时,高维动态适配技术的传授也在同步推进。维际团队向探索队详细讲解了高维动态适配核心模块的构造与原理,并协助星宇团队将模块与星穹 - 超宇宙际联合反熵增系统融合。融合后的系统新增 “高维实时校准功能”,对暗维超超宇宙的适配兼容性从 96.2% 提升至 99.5%,反熵增效率稳定在 99.3%,彻底解决了多体系适配难题。
“我们还为你们优化了高维适配插件的配方,” 维际将一份优化方案交给星宇,“在插件中加入‘宇宙际边缘高维因子’,能将兼容上限提升至 768 层,未来即使遇到更高维度的文明,也能实现稳定适配。”
探索队在宇宙际边缘空间停留了半个月,期间不仅掌握了高维动态适配与高维熵增转化技术,还与宇宙际边缘文明达成多项合作共识:
星穹超超宇宙体系加入 “宇宙际边缘共生联盟”,成为联盟第个成员,参与宇宙际边缘共生法则的制定与维护;
双方共建 “跨宇宙际边缘技术实验室”,联合研发更高维度的兼容与反熵增技术;
启动 “宇宙际边缘文化交流计划”,星穹超超宇宙体系的幽默作品将纳入宇宙际边缘文化库,同时引进其他宇宙际体系的优秀成果,促进跨维度文化互鉴。
临行前,缘际将一枚 “宇宙际边缘共生水晶” 交付给凌辰:“这枚水晶能实时连接宇宙际边缘调和场,当星穹超超宇宙体系完成高维动态适配技术的全面部署后,通过水晶即可正式接入宇宙际边缘共生网络。若遇到高维熵增威胁,水晶还能释放‘应急高维能量’,为你们争取应对时间。”
探索队乘坐宇宙际边缘探索舰返回星穹超超宇宙体系时,宇宙际边缘文明的代表们在共生空港举行了盛大的送别仪式 —— 无数 “高维能量烟花” 在空间中绽放,形成 “幽默共生图腾”,不同宇宙际体系的文明生物通过高维意识共鸣,传递着祝福与不舍。
返回超维 - 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后,凌辰立即组织跨超宇宙际抗熵联盟的核心成员,召开 “高维技术落地与共生推进会议”。会议决定,分三阶段推进相关工作:
技术推广阶段:由绿森、星宇团队牵头,联合维际团队,在 100 个超超宇宙体系中推广高维动态适配技术,优先完成暗维、光量子等特殊体系的适配升级;
网络接入阶段:待技术推广完成后,启动星穹超超宇宙体系与宇宙际边缘共生网络的连接,构建 “跨宇宙际边缘能量链路”,实现能量与文化的无缝流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隐患防御阶段:在星穹超超宇宙体系的边缘区域部署高维熵增转化仪,建立 “高维熵增监测网”,提前预警并化解可能出现的高维熵增威胁。
技术推广阶段的工作率先展开。绿森团队在基地搭建 “高维技术培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