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辰作为跨超宇宙际抗熵联盟的联合协调人,每周都会前往适配中心查看进度。这天,他刚在实验室中见证了第个超超宇宙体系的适配成功,星瑶就带着一份紧急报告匆匆赶来。报告显示,在对 “暗维超超宇宙”“光量子超超宇宙” 等个特殊能量基底体系的适配测试中,联合反熵增系统出现 “维度兼容异常”—— 系统与这些体系的能量基底兼容性仅为 75%,反熵增效率骤降至 62%,部分设备甚至因能量冲突出现故障,无法正常运行。
“我们对这些体系的能量基底进行了深度分析,发现它们的维度层级远超常规体系,” 星瑶将基底数据投射到屏幕上,淡紫色与亮银色的能量图谱在屏幕中交替闪烁,“暗维超超宇宙的基底是‘暗物质 - 维度折叠混合态’,维度层级达 384 层;光量子超超宇宙则是‘量子叠加 - 时空扭曲融合态’,层级达 420 层,远超联合系统原设计的 256 层兼容上限,这是导致适配异常的核心原因。”
凌辰立即召集绿森、星宇、暗渊、星际等核心成员,前往暗维超超宇宙的 “能量测试站” 实地勘查。测试站的屏幕上,联合反熵增系统的能量接口处,正闪烁着红色的兼容警报,未被兼容的能量在接口处形成 “紊乱能量流”,导致设备温度持续升高,随时可能触发过载保护。绿森通过 “全维度兼容分析仪” 检测发现,这些特殊基底中蕴含的 “高维能量因子”,会干扰系统的维度本源重构程序,导致熵增因子转化效率大幅下降。
“常规的维度扩展技术无法突破 400 层兼容上限,强行扩展会导致系统核心程序崩溃,” 绿森的第三只眼因凝重而收缩,“我们尝试了种兼容方案,包括增加维度扩展模块、优化重构算法等,最多只能将兼容性提升至 82%,仍无法满足稳定运行需求。”
星际结合超宇宙际文明的古籍记载,提出了 “高维适配插件方案”:“超宇宙际先民曾为少数高维体系设计过‘定制化高维插件’,通过在系统中加装插件,可将兼容上限提升至 512 层。但这种插件需要‘超宇宙际高维本源碎片’作为核心原料,而碎片仅能从宇宙际边缘空间的‘高维能量带’中提取,提取过程中需应对极端的空间波动,风险极高。”
星宇则提出了补充思路:“我们无需完全依赖高维碎片,可在插件中融入‘高维能量模拟因子’—— 通过分析特殊基底的高维特征,用超宇宙际本源能量模拟出高维因子的核心特性,再与常规兼容模块结合,构建‘混合式高维适配插件’。这种方案虽无法达到 100% 的高维兼容,但能将兼容性提升至 95% 以上,满足系统稳定运行需求。”
这个想法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凌辰当即下令,由星宇牵头,组建 “高维适配插件研发小组”,联合绿森、星瑶、暗渊、星际及 5 个特殊体系的技术专家,尽快攻克这一难题。研发小组在适配中心搭建了 “高维能量模拟实验室”,开始了紧张的技术攻关。
研发初期,团队面临的核心难题是 “高维能量模拟因子的稳定性”。星宇团队从暗维超超宇宙提取出高维能量样本,通过 “超维度特征提取仪” 分离出核心特征,再用超宇宙际本源能量进行模拟。但模拟出的因子稳定性极差,在系统中仅能维持 5 分钟就会分解,无法发挥兼容作用。
绿森提出 “高维稳定涂层方案”:在模拟因子表面覆盖一层 “超宇宙际本源涂层”,通过涂层的能量共振,延缓因子的分解速度。经过小时的反复调试,当涂层厚度控制在 0.01 微米时,模拟因子的稳定性提升至小时,基本满足插件的运行需求。
“涂层能与模拟因子形成‘能量共生结构’,既不影响因子的高维特性,又能延长其活性,” 绿森调整涂层参数,“我们已将模拟因子的分解率从每小时 20% 降至 0.5%,接下来只需优化插件的接口设计,就能完成研发。”
经过天的连续攻关,“混合式高维适配插件” 终于研发成功。插件呈菱形结构,表面布满 “高维能量纹路”,能自动识别特殊体系的能量基底,调整兼容参数。当插件加装到联合反熵增系统后,暗维超超宇宙的适配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兼容性从 75% 提升至 96.2%,反熵增效率回升至 97.8%,设备运行稳定,无任何能量冲突迹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插件已通过个特殊体系的适配测试,平均兼容性达 95.5%,反熵增效率稳定在 97% 以上,” 星宇向凌辰报告,“我们已启动插件的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