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辰作为超宇宙共生网络联合协调人(与超宇宙的穹河共同担任),每月会通过 “超宇宙意识共鸣” 与穹河召开跨集群协作会议。这天,他刚在会议上确认 “超宇宙抗熵防护系统” 在 98% 集群完成部署,绿森就带着紧急报告赶来。报告显示,星穹体系与 “星尘宇宙集群”“光痕宇宙集群” 的跨集群能量传输出现 “适配异常”—— 能量传输效率从 98% 骤降至 72%,链路中还出现 “跨集群排斥粒子”,这些粒子虽未损坏设备,但长期积累会导致链路老化,使用寿命缩短 50%。
“我们对排斥粒子深度分析,发现问题源于‘集群能量基底差异’,” 绿森将粒子微观影像投射到屏幕,第三只眼因凝重收缩,“星穹体系能量基底是‘超本源 - 宇宙外融合态’,星尘集群是‘星尘弥散态’、光痕集群是‘光量子叠加态’,三种基底的维度频率差异超 30%,常规超宇宙调和场无法完全中和这种差异,才产生排斥粒子。我们尝试种调和方案,最多只能将效率提升至 85%,无法恢复最佳水平。”
凌辰立即通过超宇宙意识共鸣联系穹河,双方约定在超宇宙共生殿堂召开 “跨集群适配紧急会议”。当凌辰带领绿森、星瑶、星宇抵达时,星尘集群代表 “星砂”、光痕集群代表 “光澈” 已等候在场。会议上,星砂展示星尘弥散态能量特性:“我们的能量依赖星尘粒子的‘无序弥散共振’产生幽默波动,一旦调和场干预强度超 0.4,就会破坏弥散结构,导致能量传输受阻。”
光澈补充:“光量子叠加态能量需要‘双维度叠加通道’传输,当前跨集群链路是‘单维度通用通道’,无法满足叠加态传输需求,这也是适配异常的重要原因。”
穹河结合超宇宙文明经验,提出 “集群专属适配方案”:“超宇宙先民曾为个特殊基底集群设计‘定制化调和模块’,我们可为星尘、光痕集群研发专属模块,通过调整调和场维度频率与传输通道结构,消除基底差异。但这种模块需要精准的集群能量数据,研发周期较长,至少需两个月才能完成。”
星宇提出更高效思路:“我们可在现有超宇宙调和场中加入‘动态维度适配算法’,通过实时采集集群能量数据,自动调整调和频率与通道结构,无需研发专属模块。同时,利用星穹体系的超本源因子,构建‘临时能量缓冲层’,中和排斥粒子,为算法优化争取时间。”
这个想法获众人认可。凌辰与穹河当即决定,由星宇牵头组建 “跨集群适配研发小组”,联合绿森、星瑶、星砂、光澈及超宇宙的星雾,推进技术攻关。研发小组在超宇宙共生殿堂旁搭建 “跨集群适配实验室”,展开紧张测试与优化。
星宇团队先采集星尘、光痕集群的能量样本,通过 “超维度频率分析仪” 提取两种基底核心参数,输入动态维度适配算法。经小时反复调试,当算法频率调整精度达 0.01THz 时,跨集群链路的排斥粒子浓度从 0.06% 降至 0.008%,传输效率回升至 92%。“但算法应对能量波动仍有延迟,” 星宇指着监测数据,“当星尘集群能量输出波动超 10% 时,算法需 2 秒才能完成调整,期间仍会产生少量排斥粒子。”
绿森团队针对此问题,在链路中加入 “超本源因子缓冲器”—— 缓冲器能在算法调整期间,释放超本源因子中和排斥粒子,将调整延迟的影响降至最低。当缓冲器与算法协同工作时,跨集群链路传输效率稳定在 97.5%,排斥粒子浓度控制在 0.003% 以下,完全满足跨集群协作需求。
“跨集群适配临时方案已落地,” 星宇向凌辰与穹河报告,“我们正优化算法响应速度,预计一周内可完成最终版本,届时无需缓冲器也能实现稳定传输。同时,我们还在研发‘通用维度适配模块’,未来可兼容所有特殊基底集群,彻底解决跨集群适配问题。”
就在研发工作即将完成时,超宇宙的 “全维度信号监测中心” 突然捕捉到异常信号。这组信号频率高达 THz,远超超宇宙信号的 THz,且信号中蕴含的 “宇宙特征” 超出超宇宙空间认知 —— 每个编码都含 “超超宇宙边界印记”,仿佛来自更广阔的 “超超宇宙空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星瑶团队迅速解析信号。经 144 小时连续工作,成功提取信号核心信息 —— 一段 “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