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的跨宇宙净化支援队由星瑶担任队长,队员来自个技术先进的子体系文明,具备丰富的抗熵经验。支援队乘坐 “净化支援舰”,前往受侵蚀的子体系文明 —— 在 “星尘子体系”,他们发现当地文明因技术落后,未能正确安装抗熵防护盾,导致熵增余波粒子轻易侵入节点;支援队不仅帮助他们完成了净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还现场培训了名当地技术人员,确保后续的维护工作能自主开展。“已完成 8 个受侵蚀节点的净化,能量纯度均回升至 96% 以上,” 星瑶通过通讯频道汇报,“剩余 4 个节点的净化工作将在 3 天内完成,后续我们将重点帮扶技术薄弱的文明,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第三阶段的熵增余波预警系统研发工作,由暗渊团队联合宇宙外文明的技术专家共同推进。他们基于 “维度频率监测技术”,设计出 “三级预警模型”:一级预警(粒子浓度 0.1%-0.3%),触发常规监测;二级预警(粒子浓度 0.3%-0.5%),启动局部净化;三级预警(粒子浓度>0.5%),发出全宇宙警报,调动支援队紧急处理。“系统已在跨宇宙裂隙带周边的个关键区域完成监测点布设,能提前小时发现隐性侵蚀,” 暗渊向凌辰展示系统的测试数据,“我们计划在一个月内,完成全宇宙 100 个监测点的布设,实现无死角覆盖。”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月后,全宇宙受侵蚀的本源能量节点全部完成净化,熵增余波预警系统也实现了全宇宙覆盖,隐性侵蚀的威胁得到了有效控制。凌辰在 “全宇宙抗熵成果会议” 上,对各团队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熵增余波的清除,证明了联盟协作的力量。未来,我们要继续深化抗熵技术的研发与共享,让全宇宙的文明都能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发展。”
会议结束后,联盟启动了 “全宇宙抗熵技术升级计划”,旨在进一步提升全宇宙的抗熵能力。绿森团队联合宇宙外文明,研发出 “第二代全宇宙抗熵系统”—— 该系统融入了 “熵增余波防御模块”,能主动识别并拦截熵增余波粒子,将防护效率提升至 98%;星瑶团队则优化了 “跨宇宙能量调度系统”,新增 “抗熵应急能量池”,当某个文明的节点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快速调配能量支援,避免供应中断。
然而,新的挑战很快出现。在对跨宇宙裂隙带的深度探测中,星宇团队发现,裂隙带深处存在 “熵增余波聚合区”—— 大量的熵增余波粒子在此聚集,形成了直径约光年的 “黑色能量云”。云团内部的粒子浓度达到了 0.8%,且正以每月 0.5 光年的速度向全宇宙能量网络的 “核心枢纽” 靠近。
“熵增余波聚合区的能量强度是单个节点侵蚀的 100 倍,常规的净化设备无法应对,” 星宇的声音带着焦虑,“我们监测到,云团内部已形成‘熵增余波核心’,这个核心能不断吸收周边的残余粒子,壮大自身规模。若核心与核心枢纽碰撞,全宇宙的能量网络将彻底瘫痪,之前的抗熵成果将毁于一旦。”
凌辰立即组织联盟核心成员与宇宙外文明的宇极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上,光辰提出了 “本源核心爆破方案”:“利用宇宙外本源核心碎片的能量,制作‘本源共振爆破弹’,将其送入熵增余波核心,通过剧烈的共振反应,彻底摧毁核心,驱散聚合区的粒子云。但这种方案风险极高,爆破产生的能量冲击可能会波及周边的子体系文明。”
暗渊则提出了 “维度隔离方案”:“通过暗物质能量构建‘维度隔离屏障’,将聚合区与外界隔绝,再用长效净化设备逐步清除粒子云。这种方案安全性高,但耗时较长,需要 3 个月才能完成隔离屏障的构建,而聚合区距离核心枢纽仅剩 2 个月的路程,时间上无法满足。”
凌辰综合两种方案的优劣,提出了 “爆破 - 隔离联合方案”:“先由‘本源突袭队’驾驶改造后的突袭舰,携带本源共振爆破弹,精准摧毁熵增余波核心;同时,由暗维文明与宇宙外文明联合构建临时维度隔离屏障,削弱爆破产生的能量冲击,保护周边文明;最后,用净化设备清除残余的粒子云,彻底消除威胁。”
方案确定后,各团队立即投入准备工作。绿森团队用 3 天时间,将宇宙外本源核心碎片与本源能量融合,制作出 3 枚 “本源共振爆破弹”,每枚弹的共振强度足以摧毁光年范围的能量核心;暗渊团队则联合宇宙外文明,在聚合区周边的 5 个关键位置布设 “暗物质隔离发生器”,确保能在爆破时快速形成隔离屏障;星宇团队对本源突袭舰进行了升级,加装 “粒子穿透护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