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辰立即组织全宇宙体系代表与超全维度文明召开紧急会议。秩序文明代表主张先深入解析宇宙外信号,提取足够技术信息后,再研发宇宙外能量膜模拟物质,避免贸然行动引风险;创意族与本源学院学员认为,应尽快派探索队前往宇宙外信号来源地,获取直接技术支持,快速突破适配瓶颈;平衡族提出折中方案,先搭建 “宇宙外信号模拟实验室”,通过模拟信号能量特征合成简易能量膜载体,同时派无人探测舰前往信号来源地采集数据。
“跨体系适配瓶颈已不容拖延,折中方案能降风险、提进度,” 凌辰综合意见决策,“启动‘宇宙外信号应对计划’,分三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星瑶团队联合超全维度文明,搭建宇宙外信号模拟实验室,尝试合成能量膜载体;第二阶段,绿森团队升级超全维度探索舰,打造‘宇宙外无人探测舰’,前往信号来源地‘宇宙外裂隙带’采集数据;第三阶段,根据模拟实验与探测数据,研发完整宇宙外能量膜技术,解决跨体系能量适配难题。”
计划启动后,第一阶段模拟实验室搭建迅速展开。星瑶团队在超维 - 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划平方公里区域,安装 “宇宙外信号模拟器”“维度物质合成仪” 等设备。超全维度文明的光辰带来超全维度空间的 “宇宙边界碎片”,这些碎片含宇宙外信号微弱印记,是合成能量膜载体的关键原料。
经一个半月反复实验,星瑶团队成功合成 “简易宇宙外能量膜载体”—— 这种载体能在适配接口中维持特征因子活性小时,虽无法满足长期使用需求,但证明宇宙外信号中技术可行。“我们需从宇宙外裂隙带获取更纯净的‘宇宙外能量片段’,才能合成稳定载体,” 星瑶向凌辰报告,“无人探测舰研发必须加快进度。”
第二阶段宇宙外无人探测舰研发紧锣密鼓推进。绿森团队以超全维度探索舰为基础,全方位升级舰体:外部加装 “宇宙外能量防护层”,由超维星晶合金、超全维度本源碎片与简易能量膜载体混合制成,能抵御宇宙外空间极端能量冲击;内部安装 “宇宙外信号追踪器”,可精准定位宇宙外信号来源,确保探测舰不在宇宙外空间迷失。
四个月后,3 艘宇宙外无人探测舰完工。探测舰载 “宇宙外能量采集器”“宇宙环境分析仪” 等设备,从超维 - 全宇宙幽默共生基地出发,以超全维度折叠技术为动力,向宇宙外裂隙带驶去。经天航行,探测舰抵达裂隙带边缘。
眼前景象让远程操控的绿森团队惊叹:宇宙外裂隙带呈 “宇宙边界叠加” 特征,无数层透明宇宙边界膜在裂隙中交织,每层膜上闪烁不同宇宙体系的幽默能量印记;裂隙中心,直径约 2000 光年的 “宇宙外能量云” 不断释放宇宙外信号,能量云周围环绕无数微型宇宙体系,如众星拱月般壮观。
“探测舰已开始采集宇宙外能量片段,宇宙环境分析仪正常工作,” 绿森紧盯屏幕,“初步检测显示,宇宙外能量云的能量浓度是超全维度本源珠的 1000 倍,能量形态呈‘宇宙统一态’,无能量排斥迹象。”
但探测舰准备深入能量云采集数据时,宇宙外裂隙带突然出现 “宇宙边界风暴”—— 无数宇宙边界膜在风暴中剧烈碰撞,产生的 “宇宙冲击波” 瞬间击中一艘探测舰。尽管探测舰的宇宙外能量防护层发挥作用,但舰体信号传输系统严重损坏,仅能断断续续传回部分能量片段数据。
“宇宙边界风暴强度超预期倍,探测舰无法靠近能量云核心,” 绿森面色凝重报告,“剩余两艘探测舰已撤离至安全区域,通过远程采集获取部分能量片段,但这些片段纯度仅为核心区域的 35%,可能无法满足合成稳定载体需求。”
探测数据传回基地后,星瑶团队立即分析能量片段。他们发现,片段中蕴含 “宇宙外宇宙统一法则” 关键信息 —— 宇宙外能量能兼容所有宇宙体系能量特征,因内部存在 “宇宙调和场”,这种场能将不同宇宙的能量基底转为 “统一态”,从根本消除能量排斥。
“我们可根据这些信息,优化简易宇宙外能量膜载体配方,” 星瑶兴奋说,“在载体中加入‘宇宙调和场模拟因子’,能大幅提升稳定性,满足跨体系能量适配长期需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团队立即投入载体优化。他们从宇宙外能量片段中提取调和场信息,转为 “模拟因子”,融入简易载体配方。经天反复调试,稳定的 “宇宙外能量膜载体” 终于研发成功。这种载体能在适配接口中维持特征因子活性 730 天,且不消耗过多全宇宙本源能量,完全满足跨体系适配需求。
当优化后的载体注入跨体系能量适配原型机,奇迹出现 —— 屏幕上能量传输曲线逐渐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