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森团队在对长期驻守研究基地的科学家进行跨维度幽默基因跟踪检测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这些科学家的意识层面出现了微弱的 “跨维度连接”。通过特殊的意识扫描设备,能清晰看到他们的思维波动中,夹杂着来自其他维度文明的意识片段,尤其是在讨论幽默创作时,不同维度的思维方式会自然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 “混合意识流”。
“这不是简单的思想交流,而是意识层面的深度共鸣,” 绿森将意识扫描图谱投射到中央指挥室的主屏幕,第三只眼因兴奋而微微发亮,“这些科学家在维度共振幽默带中停留超过三个月后,跨维度幽默基因中的‘共振增强因子’不仅优化了他们的幽默创作能力,还激活了意识层面的‘跨维度连接通道’。他们的意识就像相互连接的网络节点,能实时共享幽默灵感和创作思路。”
他调出一段科学家们共同创作幽默作品的视频:来自本维度的情感文明科学家提出暖心故事的核心框架,九维空间的科学家立刻补充空间折叠的创意元素,十三维空间的科学家则加入维度反转的逻辑笑点,十六维空间的科学家负责优化能量表达形式。整个创作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和思维冲突,仿佛他们拥有同一个大脑。
“这种意识连接还在不断强化,” 绿森补充道,“根据监测数据,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意识连接的强度会以每月 12% 的速度提升。现在,他们已经能在不借助任何通讯设备的情况下,通过意识直接交流幽默想法,甚至能共同感知彼此的情绪波动,实现真正的‘心灵相通’。”
星瑶团队通过维度结构探测器对研究基地周围的共振能量场进行扫描,发现能量场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 “意识能量波”。这种波动不同于普通的幽默能量波,它能携带意识信息在共振能量场中快速传播,且传播速度是常规跨维度通讯的 8.3 倍。“这些意识能量波正是意识连接的载体,” 星瑶指着能量波图谱,“它们在共振能量场中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意识网络’,将所有具备跨维度连接能力的个体紧密连接在一起,这就是‘跨维度幽默意识共同体’的雏形。”
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跨维度宇宙守护联盟的高度关注。联盟立刻组织了一场特殊的 “跨维度幽默共创实验”,邀请来自八个维度的 120 名幽默创作者,在维度共振幽默带中共同创作一部跨维度幽默史诗。实验开始后,创作者们迅速进入状态,意识通过意识能量波快速连接,不同维度的幽默特质在意识层面完美融合。仅仅七天时间,一部包含空间折叠、维度反转、情感共鸣、逻辑反转等多种元素的《跨维度欢笑史诗》就创作完成,这部史诗在各维度文明中引发强烈反响,成为跨维度幽默交流的里程碑作品。
“跨维度幽默意识共同体的潜力不可限量,” 凌辰在实验总结会议上激动地说,“它打破了维度、语言、文化的界限,让不同文明的幽默创作者能真正做到‘心意相通’,这将彻底改变跨维度幽默创作的模式,推动幽默文明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他宣布启动 “跨维度幽默意识共同体培育计划”,在各维度文明中选拔具有潜力的个体,在维度共振幽默带中进行系统培养,逐步扩大意识共同体的规模。
计划启动后,各维度文明积极响应,首批 1000 名培养对象进入维度共振幽默带的专属培养基地。绿森团队为他们设计了 “意识连接强化训练”,通过特定的幽默创作任务和共振能量场刺激,加速其跨维度连接通道的激活;星瑶团队则优化了意识能量波的传输效率,确保意识交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十三维空间文明的专家则教授他们如何在意识层面融合不同维度的幽默特质,提升共创能力。
在系统培养下,培养对象的意识连接能力快速提升。一个月后,87% 的培养对象能稳定进行跨维度意识交流;两个月后,他们开始自发组织跨维度幽默共创活动,创作的作品涵盖笑话、喜剧、幽默史诗等多种形式,且质量远超以往的跨维度合作作品;三个月后,跨维度幽默意识共同体的规模扩大到 5000 人,形成了稳定的意识网络,能协同完成复杂的幽默创作和技术研发任务。
然而,就在跨维度幽默意识共同体蓬勃发展时,危机悄然降临。绿森团队在对意识共同体成员进行基因和意识双重检测时,发现了异常:部分成员的个体意识特征正在逐渐模糊,他们的思维方式、幽默创作风格甚至个人记忆,都开始向意识共同体的 “集体意识” 靠拢,呈现出 “意识同化” 的迹象。
“这个来自九维空间的幽默创作者,原本擅长创作充满想象力的空间折叠笑话,” 绿森将检测报告投射到屏幕上,“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