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三国:袁公拒见?找找自己的问题 > 第275章:还真让你全都拿到了!

第275章:还真让你全都拿到了!(1/2)

    张叶回去仔细算了算,找流民的话,还能再多省很多。

    若是只铺砂石,不做其他材料铺就,且路宽没有太高要求,那么省下来的就更多了。

    狠心压榨这笔生意的话,张叶估算自己至少能挣三百万钱。

    这笔钱可以换成几万石米粮了,供自家养的佃户、劳工、护卫吃一年。

    但要这么干,以后好日子也基本上到头了,于是张叶开始往上加。

    路宽要两车并行,大约在一丈开外,那么有些路段就需要夯土填平,有些需要搬山砍树。

    不铺砂石而夯灰土,价格就会陡升。

    灰土也叫三合土,有很多种材料混合夯实,以黄土、砂石、糯米浆混合最为常见,造价差不多是直接铺砂石的三倍多。

    算了一夜下来,张叶发现算上劳工的正常吃食,约莫要三百六十万钱,这是工期在三个月的情况下。

    若是工期加长则耗损更多,这是粗算,想要具体得到测算的卷宗,需要实地再走几遍。

    在家思索了很久,张叶打算用此灰土,关键之处烧青砖扑救,让日后修缮变得容易些。

    那么这桩生意他一分钱都不挣,估计还要往里搭钱。

    三日内,张叶专注于此事,反复走访,寻找族人相助,让清河城附近的人都知道了此事,觉得张子茂疯了,为了讨好许泽不择手段。

    张氏族人也以他为耻,更加彻底的收取了他的产业,并且将张叶的女儿、儿子赶出了家族的家学。

    张叶多次到刺史府求见华歆,每次来都带着价值不菲的礼物,也不求办什么事,只是讨好华歆,将自己对道路养护、建路通渠的心得分享。

    让华歆明白了此人的确有几分能耐。

    最后帮着他将测算出来的卷宗送到了许泽手中。

    贾玑花费了一个时辰算完,到许泽面前道:“君侯,他这钱还可以压一压,将劳工的吃食精算,可以省出六万三千一百八十七钱,可再设立医署,请些游方的医者、准备药材,用于不时之需。”

    “这个材料……出入不是很大,而征募皆是行价,劳工做完工期估计还有节余,依照在下看,路若修成,他应该赚不了多少,还得亏不少钱。”

    “嗯,尽力就好。”

    许泽点了点头,将这精算后的又送回去,张叶千恩万谢,敬佩许泽身边这精算之人,真是考虑周到,恨不得每一分钱都要花到刀刃上。

    修路之事如火如荼,清河各族很多人都在等着看,他们也听说了许泽自己在通渠,命张叶来修路。

    光是劳工都安置了八千多人,战事流离失所的百姓又得了收入,而且有许泽亲自施工,那些督事根本不敢草菅人命。

    所有的督事都没机会露出獠牙的那一面,全都是良善温和,善待劳工,准时开餐放饭,准时散工休息。

    这是求不来的美差。

    一开始观望的人还在笑张叶傻,无利亦要讨好,后面说不定要将自己的家资都填进去。

    到第二个月,临近冬日的时候,有人率先回过味来了。

    张叶是不挣钱,可是手底下那些劳工很挣钱,这以工代赈的目的就立刻达到了。

    百姓不光是拥戴许泽,还因此推举张叶,那些征夫的家中大多有妇孺。

    妇孺是以缫丝、草鞋、织席等巧工之事为活,到今时也到了成布的时候。

    这些人家和张叶离得近,也清楚人家行事惠民,诚信为本,于是都想将货物交给他。

    张叶失了家族的庇佑,遭到同行讥讽,但是却得了百姓信赖。

    或者说,观望的人知道张叶想要什么,只是没想到潜藏的回报竟然会这么多。

    很多妇孺都觉得张叶不管开什么价,总不会坑人,至少人家在修路这件事上是自己贴着钱做,为的是通达道路。

    这就导致,其余几家豪族,在这一带已经收不到什么商货了,连米粮都没有。

    一段时日过后,接连绵延的雨势停了多日,许泽通渠之事也差不多完成,支流从两山之间汇入清河的一条支流,流向夏津。

    出了夏津之后通高塘,再从高塘去平原郡,然后商货就能够通达到豫、兖、青、徐。

    张叶往西、北走,就一条路。

    如今转身往东、南,则可达天下。

    于是,傅家亦有年轻人来拜会了许泽,递上几卷治郡、治水、兴农的策论。

    房家则开囤资助,那位老学究房植的孙子,以心血所注的几卷经学典籍为礼,想请求许师同意,迁青州北海的官学至清河。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了事情的根本,许泽立足于百姓,他身边能走出很宽的道路,而非是压榨得道路只有一条。

    所以固旧者依旧守成,而心怀开拓者,却看到了更崇高的理想。

    不光大族如此,寒门、隐士趋之若鹜,开始涌向清河城。

    这一日,东武城开了,送来了崔林的拜帖,请求刺史府搬迁东武,将举东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