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您一定要帮一帮世叔啊!”
“世叔就这么一个儿子,若是真死了,那可就绝后了啊!”
“世叔什么也不要了,爵位也可以还给朝廷,你看能不能免了张兴死罪!”
中军都督府。
蓝武刚刚进宫把张兴的事情和朱棣做了汇报,并且得到朱棣的授意,这才刚刚回来,会宁侯张温、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普定侯陈桓,等一大批当初跟着蓝玉北伐的侯爷就涌进了自己班房。
特别是张温,更是直接就跪在了蓝武的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了起来。
“是啊!”
“世侄,听老叔一句劝,咱们这些人都是当年跟着大将军出生入死,风里雨里打过来的,如今这种时候,世侄你不帮着我们这些老兄弟,还能帮着谁啊!”
“世侄,张温不容易啊,就这么一个儿子,若是真死了,那是真要断了念想的啊!”
“世侄,看在多年的情分上,这个忙,你要帮啊!”
而在张温身旁,曹震、张翼、陈恒等一大群侯爷,此刻也都纷纷给蓝武求起情来。
蓝武目光在这些人身上一一扫过,看着他们的模样,不由就叹了一口气。
张温、曹震、张翼等人一样,都是当年老朱给朱标留下的太子党中的中坚力量。
如果朱标不死的话,他们在朱标登上皇位后,是一定会大受重用的。
而若是没有蓝武穿越而来,那这些人恐怕早在洪武二十六年就已经全部随着蓝玉一起被老朱嗝屁了,哪可能活到现在啊!
老朱留下他们,是为了大明在朱棣登上皇位后可以有人可用,更是为了张温麾下更多的中生代武将。
毕竟老朱若是真举起了屠刀杀人,那死的可就不是几个侯爷的事了,依照那位的性格,自然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
只要杀就是把这些侯爷的三族,连带着他们在军中的姻亲、势力,直接连根拔起,以绝后患的。
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要把整个武勋年轻一代几乎杀绝。
老朱在看过大明原本的历史,特别是看到朱棣无人可用,只能一次次自己亲自率军北伐后,自然是不愿意这样做的。
但留下张温等人不杀,却也是有弊端的。
就比如如今,这个弊端就开始显现出来了。
这些人在过去几年突然安分下来,好像变成了乖宝宝,不是因为他们突然良心发现,变的知足常乐了,而是因为老朱还活着,并且给予了他们足够多的警告。
他们也很清楚老朱的为人。
那种时候,只要不老实,那就是找死。
但现在不同了,老朱死了,朱棣虽然也掌握有军权,而且还在军中颇有威望,但和老朱比起来,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
若是老朱活着,一声号令,那么天下所有卫所,几乎全都会响应,毕竟他们的田是老朱分给他们的。
他们是先效忠的老朱,然后才效忠的大明。
但如今老朱去世,虽然天下卫所依然还是会继续效忠大明,但也只是效忠大明而已,他们效忠的是老朱传承下来的那个大明,效忠的是老朱的继承人,如今的大明皇帝陛下。
而不是朱棣本人。
也就是说,若是现在皇位上换一个人,那么他们依然还是会效忠那个人。
这就是老朱和朱棣当皇帝最本质的差别。
而皇帝终究只有一个人,皇权想要往下延伸,是一定需要很多武勋拥护的。
若是这个皇帝真的搞得天怒人怨,天下武勋离心离德,失去了武勋阶层的支持和拥护,那是真的有可能丢掉这个皇位的。
就比如说在原本历史上做了大明第二代皇帝的那位朱允炆就是最生动的例子。
这个道理朱棣明白,这些大明的公侯们自然也都明白。
说白了,就是老朱有把他们全部赶尽杀绝,却不使自己统治动摇的本事,但现在刚刚登基的朱棣却没有。
他们这个时候集体跑过来为了张兴向蓝武哭诉,求情,想要救人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因素,更多的还是在试探,试探如今朝廷,或者说是那位新登基的皇帝陛下的底线在哪里。
他们想要在这个全新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确定在接下来的朝堂竞争中,自己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而张温显然也是对这件事心知肚明的,他很清楚这些同僚来这里求情,更多的还是在试探朝廷。
但他此刻为了救儿子,显然也是顾不上那么多了,此刻他是心甘情愿的做这个出头鸟,或者说是发起冲锋的人。
毕竟如今也只有大家齐心协力,那位皇帝陛下忌惮他们这一群人,才会真的改变心意,放了他儿子一条命。
这就是典型的朝争思维。
是从当年他们斗败了以李善长为首的那一批开国老勋贵时积累下来的经验。
但可惜,现在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