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自从这些年征战以来,再也没有举办过科举考试,所有人都很期待这次重开的机会,所以几乎每个家族都有科考的。
与前朝不同的是,这次主考官以及其他副主考并无人争抢,尤其是世家官员。也正是因为本次科考的限制,使得这些人不得不放弃。
贡院门口,所有前来赴考的举子排起了长队,他们伸着脑袋朝前看。
“瞧着今年严了许多。”一个学子说道。
另一个眼神比较好,仔细看了好一会儿,指着不远处的好几个查验的差役说道:“瞧见那几个人没有,不仅分类查验,还分了初查,复查两道,所以今年的队伍慢了许多。”
就在说话期间,就查出一个在砚台中间夹带的考生,被差役当场缉拿,并且拷上木枷跪在贡院门口。
此时一位官员指着夹带之人,对着众人道:“诸位都是将来有望为官之人,可别学错了路,一旦发现夹带,冒名替考者,受枷拷之刑游街示众一月,通报籍贯地,罢黜功名永不续用,并三代内不许科考,并处罚枷号银,劳役十年,各位还是不要心存侥幸的好!”
此言一出,那些心存侥幸的学子,心中不由发寒。因为前朝之时,就有冒名替考者。
突然间,队伍中就有七八个人,迅速离开再也没回来;还有一些人将藏匿的夹带之物赶紧清理掉,又回来了。
有人见状立马附和道:“哟,还真有那些不怕死的。”
还有人咋舌道:“死算什么,丢脸才是大事,前朝也就是罚些银子,禁考三次。现在不仅功名没了,还要带累全家,更重要的是还要游街示众一月,乡里人都会知道,如此丢脸,还不如死了算了!”
“可说呢,这样的人,枉为读书人!”
只是没想到,已经如此了竟然还有心存侥幸之人,陆陆续续又查出五人。
勤政殿内。
陛下听到这个检查结果都吓了一跳。
“竟然有这么多?”
礼部尚书点头道:“这还只是查验出来的,还有一些弃考的,以及醒悟的还没算在里头。”
陛下听了这话,冷笑道:“想必那些弃考的都是一些冒名替考的,传令下去,今科凡弃考者尽数罢黜功名,永不许再考!”
礼部尚书拱手道:“是,臣遵旨。”
其实陛下心里也不好受,当年他科考的时候,那可真是千难万难,不仅要送礼拜师,还要托关系走门路,否则他连贡院的大门都进不去,这并不是说他学问不行,而只单单因为他出自寒门。
想到此处,不禁感叹,“前朝科举,寒门想要被录取,那是千难万难呐。”
礼部尚书听了这话,便明白了几分,陛下这是想起自己当年的事情,见状连忙赞道:“咱大晟国虽是初立,可就单单从此次科举来看,也是陛下英明的缘故。”
陛下自然明白这是礼部尚书在拍马屁,挥挥手道:“这也是太子提出来的,要是没有他,恐怕此次科举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礼部尚书道:“太子殿下聪慧过人,此举不仅整顿了科考风气,还为寒门学子提供了公平机会,实乃大晟之幸。陛下有如此贤明的储君,日后大晟必定繁荣昌盛。”
陛下微微点头,目光望向窗外,从这几日太子对寒门以及世家学子之间的弹压,以及老二与世家越走越近,甚至暗中许诺了一些东西。太子虽然强势,但所行皆是为国为民,两相比较便分出了高低。
陛下将目光落在了次子封王的旨意上,然后说道:“如今科举为重,老二封王的事情先暂缓吧。”
礼部尚书此次来除了科考的事情,还有就是二殿下封王的事情,如今听见这话,连忙拱手道:“是,陛下,臣知晓了。”
前朝热闹着,后宫也没闲着。
自从沈北渊登上帝位后,又纳了几名妃嫔。有世家,有武将家,还有寒门出身的,可以说是分布均匀。
其中世家的,就是因为申家受到了斥责,这才送进来一个,除了示好以外,为的就是能在关键时刻吹吹枕头风。武将家里送来的是唐胜的堂妹,寒门则是地方上来的。
因为申家犯错的缘故,所以申家的女孩封了五品美人;唐家的则封了三品嫔;其余两个,一个姓曲的因为长相好,封了婕妤;另一个王姓女子则是封了六品才人。
本来皇后是一面也不想见这些人的,只是依着宫里规矩,尽量减少请安次数,所以每逢十,逢五嫔妃都要去坤宁宫拜见皇后。
“臣妾/嫔妾给皇后娘娘请安。”
皇后看着底下请安的众人,并未为难,“都起来吧,赐座。”她说完这些,又看向张贤妃道:“你如今身子重,就不必过来请安了。”
张贤妃嘴角含笑,道:“娘娘已经减免了请安次数,若是这样都不来请安,岂不是不知好歹,再说臣妾也想活动活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