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 第1134章 新币上

第1134章 新币上(1/2)

    议定登基日期后,秦思源目光沉稳地扫过殿内众人,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如今登基的法理已正式确立,后续各项筹备事宜,便交由政务院全权负责”。

    “臣遵大王旨意!”苏明哲闻声起身,恭敬地躬身行礼,“臣今日便会将议定登基之事昭告天下,确保大夏境内每一位百姓都能知晓这桩国之大事”。

    秦思源微微颔首,对此并不担忧,他心中清楚,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多数时候百姓都被土地束缚,却难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田。

    如今大夏推行土地均分,单是这一项举措,便足以让万千百姓真心归附——这,正是他稳坐帝位的根基。

    “既如此,便进行下一项议程”秦,思源话音落,转头对身侧侍从吩咐道,“把本王备好的东西呈上来”。

    “是!”侍从应声,随即朝殿外挥手。很快,二十余名侍从有序步入殿内,每人手中都托着一方托盘,依次为在场众人递上一叠崭新的纸片。

    “各位,这是科学院最新研制的纸币,由本王定名‘夏元’”,秦思源开口解释,“你们手中这张面值十元的夏元,与一枚银元价值对等。”

    见众人面露疑惑,苏明哲适时补充:“夏元的兑换规制已然定好,一夏元可兑换一百枚铜钱,一角夏元对应十枚铜钱,一分夏元则等同于一枚铜钱”。

    这话一出,殿内众人脸色纷纷变了。他们大多亲历过或听闻过大明宝钞的乱象——那曾被朝廷强推的纸币,最终沦为百姓口中“连厕纸都嫌硬”的恶政,早已成了朝廷搜刮民财的代名词。

    大明宝钞作为明朝唯一的法定纸币,自洪武八年由户部发行以来,虽以桑皮纸印制,印着“大明宝钞,天下通行”的字样。

    设了防伪标识,分了一贯到一百文六种面额,甚至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百五十两”的狠律来维护流通,初期还强制其与铜钱、白银并行,禁用金银交易。

    可终究因发行毫无准备金支撑,朝廷为填财政窟窿一味滥发,导致宝钞飞速贬值,到了明朝中后期,民间早已无人愿用,彻底被白银和铜钱取代。

    在场皆是通晓政务的有识之士,见状难免心头犯嘀咕:大王此举,莫非也是想效仿前朝,借纸币之名搜刮天下财富?

    若非秦思源此前凭治世之才积累下极高威望,恐怕已有大臣按捺不住站出来质疑。

    秦思源将众人变幻的神色尽收眼底,早已洞悉他们的心思,于是抬手示意众人稍安,语气坦诚:“诸位不必有顾虑,关于夏元发行的各项事宜,若有任何意见或疑虑,尽可直言!”。

    话音刚落,殿中便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反正的官员猛地起身,袍角带起的风卷得案上茶盏微微晃动。

    他目光灼灼地盯着秦思源,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却字字掷地有声:“大王容禀!臣斗胆进言,这‘夏元’纸币,断不可轻易推行!”。

    “臣亲历过崇祯年间的乱象,那时大明宝钞早已成了催命符——百姓用三贯宝钞换不来一斗米,商铺见了宝钞便关门谢客”。

    “甚至有农户为了活命,抱着成捆的宝钞去当铺,只求换半袋糠麸,当铺掌柜却甩着算盘说‘这纸片子,还不如草纸能擦锅’!”。

    这人越说越激动,再次躬身道:“臣记得洪武初年,宝钞刚发行时,朝廷也说‘天下通行’,可短短十年,就因无节制滥发,一贯宝钞从值一两白银,贬到只值十文铜钱!”。

    “地方官为了完成赋税,拿着宝钞强征百姓粮草,百姓稍有不从便以‘抗旨’论罪,多少人家因此家破人亡?”。

    “更甚者,江南织造局用宝钞支付工匠工钱,工匠们拿着纸钞买不到布、换不到盐,寒冬腊月里,竟有妇人抱着饿得啼哭的孩子,将宝钞点燃取暖,边烧边哭‘这皇帝老爷的纸,连暖身子都嫌不顶用’!”。

    他抬手抹了把脸,声音带着沉痛:“那些年,街头巷尾流传着‘宝钞一张,饿死爹娘’的民谣,多少百姓被逼得逃入深山,宁愿做流民也不愿用这‘朝廷废纸’”。

    “如今大王要行夏元,臣敢问——若日后财政吃紧,朝廷是否也会效仿前朝,不管百姓死活只管印钞?到那时,大夏的百姓,会不会也像大明百姓一样,对着成叠的夏元哭天抢地?”。

    这人话音未落,监察院副院长陈敬之也霍然起身,他不像那人那般激动,却面色凝重如霜,语气带着沉沉的忧虑:“这位大人所言,正是臣心中所忧”。

    “大明宝钞的恶,何止是贬值?更在于它毁了天下的信任!当年大明朝廷为了强制推行宝钞,明令‘禁用金银’,可官员们却私下用白银交易”。

    “甚至将国库中的白银偷偷运回家中,只把宝钞抛给百姓。如此‘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百姓如何能信?”。

    “臣曾查过卷宗,正统年间,有漕运商户因拒收宝钞被抓入大牢,其子千里迢迢上京鸣冤,却被刑部以‘抗法’定罪,斩于闹市”。

    “可转头就有人看见,审理此案的刑部侍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