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明末崛起:打造一个崭新华夏帝国 > 第1116章 盛京权斗

第1116章 盛京权斗(1/2)

    而就在夏军顶着严寒、艰难向己方据点靠拢时,盛京城外的官道上,一支黑压压的骑兵正踏着暮色疾驰而来。

    马蹄踏碎积雪,溅起漫天雪雾,近两万骑士身着厚重的八旗甲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正是星夜兼程从前线赶回的多尔衮所部。

    他们日夜不歇地奔袭已经人马俱疲,此刻终于望见盛京的城楼轮廓,骑士们眼中虽满是疲惫,却难掩急切——谁都清楚,此刻的盛京,正等着他们这支劲旅稳固局势。

    寒风中,盛京城的轮廓在暮色中愈发清晰,如同匍匐在雪原上的巨兽,多尔衮率领的铁骑带着一路风尘和凛冽杀气,终于抵达。

    城门外,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一场规格极高的“迎接”正在寒风中等待。

    皇太极竟拖着病体,亲自出城相迎。他脸色苍白,裹着厚厚的裘袍,不时压抑地低咳几声,在侍从搀扶下立于雪地中,努力维持着君王的威仪。

    这一幕“兄友弟恭”的场面,堪称典范——兄长感念弟弟驰援之功,弟弟敬畏兄长迎候之隆。

    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战马嘶鸣,将士跪拜,场面盛大而隆重。

    然而,那真挚的君臣情谊、兄弟和睦之下,涌动着的是唯有当事人才能体味的暗流。

    皇太极的忧虑与试探,多尔衮的功高与矜持,在这冰天雪地中无声碰撞。

    翌日,崇政殿内,地龙烧得滚烫,却似乎驱不散某些人心头的寒意与另一些人心头的炽热。

    多尔衮一身征尘未完全洗去,昂首阔步,向皇太极及诸王贝勒详述此次入塞的“巨大成功”。

    他声音洪亮,描绘着大军如何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兵临大明京师,“儿郎们掠获巨万,震动寰宇,明帝龟缩城内,瑟瑟不敢出战!若非盛京告急,我军回援,破北京城如探囊取物!” 。

    殿内不少将领闻言面露得色,两白旗的臣属更是挺直了腰杆。

    这份战功,确实耀眼,极大地增强了多尔衮的政治资本和在军中的威望。

    然而,皇太极的关注点却不在此,他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声音略显沙哑地打断了兴奋的议论:“十四弟劳苦功高,扬我国威,甚好”。

    “然当下心腹之患,非惊弓之鸟的明廷,乃是那支来去如鬼魅的夏军!据报,彼辈正携伤员辎重,缓慢南返”。

    “朕意,当趁其疲敝,命你率得胜之师,即刻追击,一举荡平,永绝后患!” 。

    他的目光锐利,投向多尔衮,带着不容置疑的期待,也更像是一场对忠诚与掌控力的测试。

    多尔衮闻言,却并未立刻领命。他微微躬身,语气恭敬却坚定:“皇上圣明,臣弟亦恨不能即刻将那秦武碎尸万段”。

    “然,如今北方雪深数尺,道路难行,人马举步维艰。我军长途奔袭,人困马乏,亟需休整,火器弓弦亦受潮寒影响,战力非最佳”。

    “此时若强行追击,恐未遇敌,已折损严重。臣弟愚见,不若暂作休养,待来年春暖雪化,兵精粮足,再以雷霆万钧之势出击,必能克竟全功”。

    殿内气氛瞬间微妙起来,多尔衮的理由冠冕堂皇,无可指责,但拒绝的意味同样明显。

    几位支持皇太极的老臣面露焦急,而两白旗及与多尔衮交好的势力则保持沉默。

    皇太极的脸色更加难看,他剧烈地咳嗽起来,苍白的脸上泛起不正常的红晕,他死死盯着多尔衮,对方则坦然相对,眼神深处是毫不掩饰的自信与力量。

    这是一场无声的较量,皇太极深知,经过此前的挫败,正黄旗实力受损,自己的权威正受到严峻挑战。

    而多尔衮新立大功,携大军归来,气势正盛,已非可以随意驱使的将领。

    僵持片刻,皇太极终是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力气,缓缓道:“既如此便依睿亲王之意。开春再战,务必要准备周全,不容有失”。

    “臣弟,领旨!”,多尔衮躬身,嘴角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议事在一种看似和谐实则紧绷的氛围中结束。

    多尔衮在一众拥趸的簇拥下大步离去,留下皇太极独自坐在冰冷的宝座上,身影显得格外孤寂落寞。

    当晚,皇宫深处,皇太极秘密召见了心腹谋臣范文程几人,烛光摇曳,映照着皇太极阴郁至极的脸。

    “范先生,都看见了?”,皇太极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更带着冰冷的杀意,“多尔衮翅膀硬了,此番大胜而归,其势更炽!两白旗气焰嚣张,几不将朕放在眼里!正黄旗新败,此消彼长,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范文程面容凝重,缓缓道:“皇上所虑极是,睿亲王功高震主,已非一日之寒。如今我军新遭夏军挫败,皇上圣体欠安,而睿亲王携破明京之威归来,此确乃非常之时。权力之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有何良策?”,皇太极眼中寒光一闪。

    范文程压低了声音:“皇上,当下之急,需从长计议,稳中求进,其一,需尽快重整正黄、镶黄二旗,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