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们呼出的白气在刺骨的寒风里凝成雾霭,铳托托上结着冰碴,每一步都陷进及膝的积雪中。
远处被炮火点燃的民居腾起青烟,与铅灰色的云层纠缠在一起,将残阳割裂成血红的碎片。成均的皮靴碾过冻硬的尸体,发出令人牙酸的脆响,他俯身掰开溃烂的手指检查武器时,发现那具年轻辫子军的怀里还攥着一把梳子,这应该是买了送给情人的吧!可是还没送出去。
老城的守备衙门,负隅顽抗的辫子军把最后几罐火油泼向护国军的冲锋路线。当裹着棉絮的火把砸过来时,火焰瞬间舔上雪地,腾起的火墙里传来皮肉焦糊的爆裂声。
一团的一位士兵的绑腿被引燃,他滚进雪堆扑灭火苗的动作,与二十步外某个燃烧的躯体抽搐的节奏诡异同步。这种死亡交响乐持续到暮色降临,直到最顽固的据点被手雷轰成齑粉,砖石缝里突然迸出半截肠子,像条垂死的红蛇挂在窗棂上摇晃。
随着最后一声爆炸的余响消散在辽阳的寒风中,护国军士兵们踩着凝固的血冰冲进老城守备衙门。手雷的爆炸将人体撕扯成不规则的碎片,黏在砖墙上的肉块像被孩童胡乱涂抹的碳画,墙角半截焦黑的躯体保持着投掷姿势,凝固的火焰从它张开的指缝间延伸,如同某种诡异的雕塑。
年轻的士兵兵跪在门槛边呕吐,胆汁混着未消化的黄豆从嘴角溢出——他刚看见弹片如何将某个辫子军的头盖骨掀开,脑浆溅在雪地上像打翻的豆腐花。
这景象让见惯死伤的老班长也偏过头去,他踢开挡路的断臂时,靴底黏连着几缕带毛囊的头皮。屋内地面早已被血浸透,踩上去发出咕叽的声响,某具尸体腹腔里流出的肠子恰好横在门廊上,成为天然的警戒线。
当士兵们用刺刀挑开瓦砾搜索幸存者时,突然从梁柱后滚出个浑身是血的少年,他缺了半截的胳膊还在汩汩冒血,却用完好的那只手死死攥着护国军的裤腿:求...求你们...画面突然凝固在少年瞳孔里映出的刺刀寒光上,他身后那面布满弹孔的墙上,不知谁的血溅出一幅扇面。
当手雷的轰鸣震碎辽阳的大地,黄蜚正用马刀挑开俘虏们交缠的辫子。这些跪在雪地里乞降的辫子军像被抽了脊骨的狗,有个满脸血污的军官甚至把脸埋进融化的雪水,试图洗掉护国军徽章烙在额头的印记。
孙临的皮带抽在某个突然扑向妻儿的俘虏背上,金属扣带撕裂棉袄的声音,惊飞了屋檐下啄食人眼的乌鸦。
押送俘虏的队伍在弥陀寺前蜿蜒成黑色长蛇,某个瘸腿的辫子军试图藏进孕妇裙摆下,被士兵揪着辫子拖出来时,他吐出的血沫里混着金牙。寺门轰然关闭的瞬间,一个黑瘦的老妪突然挣脱绳索,用头巾缠住卫兵脖子——她枯枝般的手指在对方喉结上抓出五道血痕,直到被刺刀贯穿腹部才松开。
成均看着血柱从她佝偻的躯干喷出,突然想起头会那个攥着梳子的年轻辫子军,这两道弧线同样短暂,却在雪地上留下截然不同的轨迹。
刮地三尺的搜捕队带回来的不只是金银,还有被反绑双手的教书先生。
当他把《论语》残页塞进灶膛取暖时,火光照亮了他被烙铁烫穿的掌心——那是个残缺的仁字。远处新城传来此起彼伏的枪响,那是处决俘虏的例行公事,枪声惊起雪原上一群乌鸦,它们翅膀掠过的天空,刚刚还飘着某个辫子军被斩首时喷出的血雾。
当最后一缕硝烟从辽阳的残垣断壁间消散时,张好古站在皑皑雪原上俯瞰这场血色盛宴。那些被手雷撕碎的生命,那些在弥陀寺前颤抖的俘虏,此刻都化作雪地上深浅不一的红黑斑点,像被顽童摔碎的胭脂盒。他突然想起成均掰开年轻辫子军手指时,那把木梳子——那抹鲜亮的色彩,在灰白天地间显得如此刺目又如此脆弱。
战争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棋局。当护国军的刺刀挑起《论语》残页时,飞溅的火星照亮了仁字残缺的笔画;当辫子军俘虏用头巾勒向卫兵喉咙时,她枯瘦的指缝里还攥着半块没来得及塞给孙子的饽饽。这些被雪掩埋的细节,比横陈的尸骸更锋利地割裂着简单的正义叙事。
成均的皮靴碾过一片冰晶,里面封着半截染血的辫子,他突然意识到:所谓护国也好,辫子军也罢,不过是雪地上两群蚂蚁,用各自的方式在苍茫大地上爬行,最终都逃不过被历史风雪吞噬的命运。
远处新城传来零星的枪响,那清脆的啪啪声,像极了午后那个年轻辫子军被子弹贯穿胸膛时,从肺叶里漏出的最后一声叹息。成均解开领口的血痂,让寒风灌进衣领——这彻骨的刺痛,或许就是战争留给他最真实的印记。
外面参加围城的水师士兵,也堵截过侥幸逃出来的辫子军,辽阳城外的冰河裂开蛛网般的纹路,水师士兵的铳管上凝着霜。那些从雪地里爬出来的辫子军,还没看清对方的脸,就栽倒在血泊里——铅子钻进胸膛时,他们甚至来不及摸一摸怀里温和的银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