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可以利用芦苇搭建简易的窝棚,为自己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栖息之所。当夜幕降临,他可以在窝棚中生火做饭,享受一顿热乎的晚餐。而到了睡觉的时候,只需在地面上铺上一层厚厚的芦苇,再铺上一层芦翁,就能让他感受到无比的温暖。即使是睡在冰冷的冰面上,也不会有丝毫的寒意透进来。
对于那些生活在芦苇荡附近的人来说,芦翁子这个名字或许并不陌生。芦翁子,其实就是用芦翁制作而成的棉鞋。这种鞋子虽然不太耐磨,但是在抵御严寒方面却有着出色的表现。在那个物资匮乏、缺衣少穿的年代,冬天的寒冷常常让人难以忍受。而芦翁子的出现,无疑给许多人带来了温暖和希望,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说来各位可能不信,我小时候也穿过那种芦翁子,那时候很多小伙伴是靠着芦翁子过冬的,很多人家是买不起棉鞋的。是我是图新鲜,就穿过那么一次。
而故乡的芦苇荡早已荡然无存,在九十年代掘地三尺,改成了良田。
奶奶家的房子的东边那条小河,不,不能称之为小河,是小溪,也被填平,成了住宅,很深的,岁月的冲刷下,深得地方离地表有二十多米深,直到露出了下面的石底,就连那石底也被冲刷的形成了深深的沟壑。
水很清,是山水,中途还有几个泉,这小溪,一年四季不断流,可现在没有了,流淌了数百年,千年的溪水没有了,或许是万年也不能确定,当知道了这溪水不存在了时,我就用了这个东溪的名字。
转回正文来,护国军的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哪怕是新兵在老兵的带领下也知道了,可是福建水师不知道啊?福建有芦苇,而且也不少,他们从南方来,不知道芦苇还可以这么用,当即有护国军的人过去详细的告诉了福建水师的人。
对于这窝棚,张好古仔细端详着,目光落在了随行的成小三身上。那个曾经初见时还是个半大小子的人,如今竟然也蓄起了胡子,岁月的痕迹在他身上清晰可见。
一阵喧闹过后,士兵们因为长途跋涉而感到疲惫不堪,很快便纷纷进入了梦乡。然而,张好古却无法像他们一样安心入睡。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需要与几位主要将领进行沟通和商议。
经过一番交流,张好古了解到目前他们所处的位置距离三岔河还有四十里地。明天他们将抵达三岔河,然后寻找一个隐蔽的地点。黄祥和郑琦将在一大早带领一些人先行出发,前往三岔河寻找合适的地方并搭建窝棚。
福建水师则会在辰时出发,预计在天黑之前也能够到达目的地。张好古决定随同福建水师一同行动,以确保整个行程的顺利进行。
回到简陋的窝棚后,成小三迅速生起了一盆熊熊的热水,热气腾腾,仿佛能驱散冬日的严寒。他原本打算让张好古泡泡脚,舒缓一下疲惫的身体,但当他走进窝棚时,却发现张好古早已沉沉睡去。
成小三见状,轻声叹了口气,心想张好古这几天想必是累坏了,便决定不叫醒他,让他好好休息一下。于是,他蹑手蹑脚地走出窝棚,来到外面与吴大宝会合。
两人简单商议了一下,决定由成小三负责守夜,吴大宝则可以去睡一会儿。毕竟,成小三白天已经小憩过。他裹紧身上的棉大衣,稳稳地坐在爬犁子眯着。
而吴大宝也没有走进窝棚,而是在外面找了个地方,用手迅速扒出一个小坑。幸好,附近的芦翁还不少,他顺手捡了一些,铺在坑里,然后把大衣一裹,再将帽子系紧,就这样蜷缩在坑里,很快也进入了梦乡。
时间悄然流逝,夜色渐深。18 日凌晨,万籁俱寂,只有寒风在耳边呼啸。就在这时,黄祥和郑琦各自带领着他们的人马,如幽灵般出现在河道边。他们小心翼翼地顺着河道,缓缓地向上游走去。
张好古虽然在睡梦中隐约听到了一些声响,但他并没有立刻起身。昨晚,该说的话他都已经说清楚了,所有的安排也都已经妥当。他相信黄祥和郑琦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所以他选择继续沉睡,养精蓄锐,以应对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况。
倒是外面的吴大宝醒了,换下了小三,让小三眯一会。
天依然没有放晴,铅灰的天空就像要压在地面上。
时间来到辰时,晨曦初现,阳光洒在大地上,照亮了两支整装待发的队伍。他们刚刚享用过丰盛的早餐,精神饱满,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征程。
经过昨日一整天的磨合,无论是张好古的本部人马,还是福建水师的将士们,都对这条河道逐渐熟悉起来,对于滑滑呲呲的河道如今变得不再那么艰难。当他们感到疲惫时,还可以坐上爬犁稍作歇息,恢复体力。
令人惊喜的是,这样的安排不仅没有减缓行进的速度,反而让他们比第一天走得更快了一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黄祥所部派出的先锋小队,由袁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