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蓝玉还得靠着他的提醒才能明白李暄的良苦用心。
没有想到才过了几日的时间,蓝玉就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居然能理解他都理解不了的事情!
像刚刚李暄对朱棣的暗示。
他绞尽脑汁也没能明白!
可蓝玉,居然一瞬间就读懂了李暄的意思!
真是厉害啊!
如此想着,徐辉祖悄悄转头看了朱棣一眼,心情颇为喜悦。
如果说朱元璋最后决定立朱允炆为储君的话。
他即便瞧不起朱允炆,也会效忠于朱允炆。
可心里难免会存在一些芥蒂。
而最后当太子的人如果是朱棣,他便能完全心念通达。
毕竟,朱棣是徐妙云的丈夫。
他们是亲家。
朱棣当皇帝,再怎么说也比朱允炆要好。
“真是多亏了李先生啊!若非李先生在陛下面前力排众议,哪会有这一天?”
徐辉祖又扭头朝李暄看了过去。
心里头对李暄的佩服之情顿时更上一层楼!
而此时。
李暄人都麻了。
他默默低着头,一句话都不想说。
已经快自闭了。
与此同时。
御台之上。
朱元璋的表情则是相当的精彩。
他刚刚还在为了自己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要给朱棣一个机会,可李暄却又又又又又和自己唱反调而头疼。
结果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居然会如此充满戏剧性。
朱元璋虽然也和大部分人一样,并没有听清楚蓝玉与朱棣说的话。
甚至,不只是那些悄悄话,就连正常说的那些话都不懂得。
但仅仅是通过观察朱棣前后表情的变化,朱元璋就已经猜出了大概发生了一些什么。
对他而言这实在是太明显了!
朱棣为何前一秒还怒气汹汹,可后一秒就立马冷静了下俩,且看李暄的目光,似乎还有些敬佩?
无疑!
肯定是蓝玉那个大聪明和他一顿分析!
从而让他误会了李暄的真实意图,觉得李暄弹劾自己逛窑子,是在为了自己好!
朱元璋嘀咕道:
“这对咱来说,可谓是天大的好事,一下就解决了大半的问题!李暄虽然说不是真的在为了老四着想,不过,能让朝中的其他人,尤其是蓝玉那帮人觉得李暄是在为了老四好,那便足够了!
不仅如此,能否真的说服李暄,真心实意地去帮他,也可以当做是咱对他考验的一环!
若是老四真能说服李暄放弃寻死,一心一意为咱大明效力,那这天下,咱若是不给他,等百年之后去了下头,怕是得给妹子唠叨死。”
念及于此,朱元璋目光扫过群臣,道:
“肃静!”
而后面向朱棣,道:
“李卿说的有理,老四这混账东西居然敢背着咱偷偷做出逛窑子这等有辱风华之事,该罚!此事,便依律交由三司会审,而在结果出来之前,你就老老实实地呆在应天府里等着挨罚!可有异议?”
朱棣哪有半点马上就得挨罚该有的样子?
“儿臣没有异议!”
他这句话说的老大声了,应的老快了,就仿佛生怕朱元璋反悔似得。
“好了,今个儿的晚朝就到这为止,有事,明日再议,退朝!”
朱元璋话罢便起身离开了奉天殿。
他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严肃起来,心中暗暗道:
“一时半会,应天府这儿应该不会出什么岔子,那咱也是时候回一趟崇祯朝,看看那夜之后,东林党的那些乱臣贼子究竟胆大包天到了何种地步!”
朱元璋有些忧心忡忡。
现在,东瀛的矿还没拿下。
他能带去明末的只有一百人。
而只有这么一点人的话哪怕亮出自己太祖的身份也很难改变的了大局。
毫无疑问,他就算有铁证东林党的那些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也会视而不见,并顺便往他头上扣一顶冒充太祖的高帽子。
所以他现在即便去了明末,能做的事情也只有了解情况,然后暗中筹划对付东林党的事情。
不过现在朱元璋急归急,但其实并没有把东林党放在眼里。
他之所以忧心,实际上是担心时间不够:
“倭寇不足为惧,东征最大的助力乃是鲸海,若非鲸海难渡,东瀛只怕早就被先人并入了版图之中,如今,虽说得了系统的帮助,两三个月的时间内,鲸海将会无风无浪,可即便如此,倭寇若是全力抵抗,想完全攻下东瀛,就算动作再快也要几个月的时间,若是打的慢了,拖个一两年也不是没可能,等咱拿到了系统给的奖励,能带五百人去崇祯朝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