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明锦衣卫1 > 大明锦衣卫690

大明锦衣卫690(5/14)

弟子们围在他身边,焦急地呼喊着他的名字,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他们想要帮助朱载堉,却又束手无策。一名弟子迅速跑出去寻找医官,而其他人则小心翼翼地将朱载堉扶到床上,为他擦拭脸上的汗水和泪水。

    朱载堉躺在床上,眼神空洞而又绝望。他知道,自己的双耳被毒聋了,那个充满美妙音律和丰富声音的世界,从此与他隔绝。但他的心中却有着一股不屈的信念,他不甘心就这样被命运打败。即使失去了听力,他也要用其他方式继续研究,继续寻找破解倭寇镜光武器的方法。

    几天后,当沈璇玑得知朱载堉的遭遇后,立刻赶到了工坊。她站在朱载堉的床前,看着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律历学家如今憔悴的模样,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愤怒。朱载堉看到沈璇玑,挣扎着想要起身,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我虽失聪,但心未死,光频之秘,定要破解。”

    沈璇玑握紧朱载堉的手,坚定地点点头:“朱兄,我们一起想办法。你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是无比珍贵的,我们一定能找到新的途径。”从那以后,沈璇玑经常来到工坊,与朱载堉一起探讨。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方式,通过观察光纹的变化、利用磁石的特性等,继续着对光频的研究。

    朱载堉虽然听不见声音,但他凭借着多年来对音律和数学的深厚理解,以及顽强的毅力,用眼睛去“看”声音,用心灵去“感受”频率。他在沙盘上不断地推演,在纸上反复地计算,即使遇到了无数次的失败,也从未放弃。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逐渐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朱载堉通过观察琴弦震动时引起的空气波动对光纹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沈璇玑则利用三棱镜分光的特性,对倭寇的镜光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两人的合作越来越默契,仿佛在无声的世界中,找到了新的交流方式和研究方向。

    终于,在一个月圆之夜,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修正,他们成功地破译了倭寇镜光信号的部分频率规律。朱载堉看着沙盘上排列整齐的算筹和墙上呈现出规律变化的光纹,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虽然他再也听不见胜利的欢呼,但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为抗击倭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这次经历,也让朱载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光与声、明与暗之间的较量,不仅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意志的对决。他将继续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走下去,用自己的智慧和坚持,为守护大明的光明而战,即使未来的道路布满荆棘,即使他只能在无声的世界中前行,也无法阻挡他追寻真理的脚步。

    铜碑泣光

    万历二十八年惊蛰前夜,湖州镜坊的炉火在细雨中明明灭灭。赵氏蹲在铸镜炉前,布满老茧的手正轻抚着刚打磨好的青铜镜。镜面如死水般沉静,却在烛火摇曳间泛起粼粼波光,这是他独步江南的\"磨\"技——三百六十道手工研磨,能让铜镜映出毫发毕现的虚影。

    \"赵师傅,坊主有请。\"学徒小顺子的声音在雨幕中发颤。赵氏直起腰,瞥见镜中自己染霜的鬓角。四十载光阴,他将镜面\"磨、洗、补\"三绝技练得出神入化,却不知这双手即将沾满滚烫的血泪。

    镜坊后堂的烛火透着诡异的幽蓝。坊主端坐在紫檀木椅上,手中把玩着一块刻有海东青图腾的令牌。当赵氏看清案几上摊开的《天工开物》光学密卷时,后颈突然传来刺骨的寒意。\"倭寇出价百金,要你复制出能分光的琉璃镜。\"坊主的声音像是从九幽传来,\"乖乖听话,保你全家平安。\"

    赵氏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三天前,他在镜坊地窖发现的那批波斯紫晶,那些深夜出海的货船,此刻都有了答案。\"光学之秘,岂容外寇染指!\"他突然暴起,抓起案上的镇纸砸向坊主。然而暗处涌出的黑衣杀手更快,铁棍重重击在后脑,眼前的烛火瞬间化作漫天血花。

    当意识回笼时,赵氏发现自己被绑在铸镜炉前。滚烫的铜液在炉中翻滚,映得坊主的脸如恶鬼狞笑。\"你以为藏起《永乐大典》残页批注就能阻止我们?\"坊主举起染血的皮鞭,\"把三绝技刻在骨头上交出来,否则...\"话音未落,一声凄厉的哭喊刺破雨幕——是他八岁的女儿被倒提着悬在铜液上方。

    \"住手!我...我写!\"赵氏的声音混着呜咽。当学徒递来羊皮纸的刹那,他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教诲:\"镜匠的手艺,要照得见人心。\"颤抖的笔尖落下,却不是研磨秘法,而是一行狂草:\"光可载道,亦可成殇\"。

    坊主的咆哮声中,滚烫的熔铅顺着赵氏的七窍灌入。剧痛中,他仿佛看见年轻时在镜坊学徒的自己,师父手把手教他辨认镜面瑕疵;看见女儿第一次戴上他打磨的银镯时的笑颜;看见大明的万里河山在倭寇镜光下寸寸崩解。铜液漫过头顶的瞬间,他用尽最后的力气握紧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