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秦哀歌 > 第529章 台夜话

第529章 台夜话(1/2)

    他微微一顿,补充了一句更具分量的保证:

    “芈氏一族对大秦之耿耿忠心,大王与臣,皆看在眼中,记在心头,永志不忘。

    昌平君入朝,非独芈氏之幸,实乃大秦之福。

    芈氏之荣光,便是大秦氏之荣光,便是大秦之柱石。

    大王必当信之、用之、倚之如肱骨,君臣相得,共铸盛世。”

    这番话,既是承诺,亦是安抚,更是对未来芈启地位的一种“定位”与无形的约束,芈氏的荣光,必须、也只能维系于大秦的强盛之上。

    华阳太后闻言,脸上露出极其满意的笑容,连声道:“好!好!如此甚好!左庶长此言,字字珠玑,深得哀家之心。

    如此,哀家便再无牵挂矣。

    哀家稍后便召芈启入宫,亲自叮嘱其务必勤勉王事,以报大王天恩,亦不负左庶长今日之信任与举荐。”

    正事议定,厅内的气氛更加融洽。

    华阳太后兴致颇高,又关切地问了几句雍城善后事宜及宫中近况,秦臻一一从容作答,言语间既显恭敬,又不失分寸。

    眼见窗外日影西斜,秦臻再次起身,恭敬告退。

    华阳太后亦含笑起身,亲自相送。

    行至花厅门口,她忽然停下脚步,看着秦臻年轻而沉毅的面庞,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情绪。

    有欣赏,有期许,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属于过来人的淡淡忧虑。

    她抬手,轻轻拍了拍秦臻的手臂,声音放缓,带着长辈特有的语重心长:“左庶长啊…”

    “臣在。”秦臻停下脚步,躬身聆听。

    “你…很好。”

    华阳太后的神色忽然变得格外郑重,话语简洁却分量极重:“你少年英才,智勇双全,更难得的是这份赤胆忠心。

    大王倚你为腹心股肱,此乃大秦之幸,哀家…亦感欣慰。”

    她话锋一转,目光陡然变得深邃而复杂,仿佛看到了更远、更叵测的未来风云:然,朝堂之上,波谲云诡。权力之路,更是如履薄冰,一步踏错,便是万丈深渊。

    辅佐明君,成就大业,固是臣子本分,青史留名之愿。然……”

    她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低,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苍凉:

    “锋芒过露,易折;权柄过重,易倾。

    功高震主,古来有之,鲜有善终。

    这权势之路,看似鲜花着锦,实则步步荆棘,处处诱惑,噬人心智。

    守住本心,方得始终。切记…善始,更需善终。

    记住哀家今日之言,无论何时,身处何位,莫忘本心,莫要……步了他人后尘。”

    这“他人”二字,虽未明指,但吕不韦那黯然离去的背影,仿佛已在不言之中。

    这番话,不再是太后的训示,而更像是一位历经三朝、看透权力本质的长者,对一个前途无量的后辈,给予的最深沉的告诫与期许。

    其中蕴含的忧虑与警示,不言而喻。

    她看到了秦臻此刻的煊赫与不可或缺,却也预见到了那煊赫背后可能潜藏的危机。

    秦臻心头微震,华阳太后的目光仿佛能洞穿人心,直指他未来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与诱惑。

    他迎着太后的目光,神情肃然,整理衣冠,深深一揖:“太后今日金玉良言,臣…必当铭刻肺腑,永世不忘。

    忠君报国,鞠躬尽瘁,此志天地可鉴,日月可昭。

    臣亦当慎终如始,时刻惕厉自省,不负太后今日谆谆教诲,不负大王知遇信重之恩。”

    他的回答,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决心,也暗含了对未来的警醒和承诺。

    华阳太后看着他郑重的姿态,欣慰地点点头,不再多言:“去吧,大王还在等你复命。”

    “臣告退。”

    秦臻再次行礼,转身,离开了花厅。

    身后,华阳太后站在高高的门槛内,目送着他远去,久久未曾移开目光。

    那目光中,欣赏、期许、忧虑交织,最终都化作了对不可知未来的深深凝视,直至秦臻的身影彻底消失在宫苑深深的尽头。

    .........

    夜,章台宫书房。

    嬴政早已处理完近日案头堆积的、关于雍城善后、军功封赏、逆党处置的紧急奏章。

    此刻,他正背对着殿门,负手而立,凝望着悬挂在墙壁上的那幅巨大的秦国疆域图。

    代表雍城的标记,已被朱砂重重圈起,象征着叛逆的彻底铲除。

    而他的目光,早已越过了函谷关,落在了更广阔、更未知的东方六国之上,那才是他心中真正的战场。

    少顷,殿门被无声地推开,秦臻的身影出现在门口。

    “大王。”秦臻躬身行礼。

    “先生回来了。”

    嬴政闻声,倏然转身,目光瞬间聚焦在他身上,带着一丝急切:“坐,两处…情况如何?”

    他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