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大秦哀歌 > 第493章 天平倾斜

第493章 天平倾斜(1/2)

    她的话语,直指河套易攻难守的核心困境,关乎占领之后能否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

    吕不韦紧接着开口,他的担忧更侧重于全局战略的平衡:

    “太后所言,切中要害。左庶长,河套固然诱人,然则,我大秦国策之本,在于积蓄国力,整军备战,以待东出函谷,扫平六国之机,此乃百年大计。

    此时分兵北向,深入不毛之地,与悍敌匈奴纠缠,岂非节外生枝,徒耗国力?

    与匈奴开战,是否会牵制我大军主力,削弱东进锋芒?

    此举是否操之过急?是否得不偿失?是否……有违我大秦既定之国策?”

    他的质疑,代表了秦国长期以来奉行的“东向”战略的维护以及对开辟北方战场巨大风险的忧虑。

    吕不韦更倾向于将力量集中用于对付山东六国,而非在北方开辟第二战场。

    关内侯虽未立刻发言,但紧锁的眉头和在地图上反复巡梭的目光,显然对防御难题同样忧心忡忡。

    面对华阳太后与吕不韦犀利且现实的质疑,秦臻神色不变,心中早已推演过无数次。

    “太后、相邦之虑,皆切中要害,关于防御......”

    他再次指向舆图,这一次,他的手指在河套区域内划过几个关键节点:“唯有筑城,在河套咽喉要冲之地,依托浊河天堑,择几处地势险要、水源充沛之处,修筑坚城要塞,是为上策。”

    接着,他在地图上迅速圈点了三处位置(大致相当于后世五原、朔方、云中三郡的核心区域):“此地、此地、此地,扼守水陆要冲,背靠大河,水源充足。筑城之后,足可互为犄角,形成支撑防线。

    以此为根基,可辐射控制周边数百里水草丰美之地。

    此乃以点控面之根基,非是孤悬之城。”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三人,继续阐述:

    “至于相邦所虑分散力量……敢问相邦,莫非我大秦不主动出击,那些凶残暴虐、贪得无厌的匈奴人,便会停止年年南下劫掠我大秦边郡,屠戮掳掠我大秦边郡子民妇孺吗?”

    这一问,重重击在吕不韦心头。

    边民被掳掠杀戮的血泪,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边郡被焚毁的村落、被掳掠为奴的百姓、被屠杀的妇孺尸骸,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吕不韦一时语塞,脸色微沉。

    “匈奴视我边疆如自家牧场,视我子民为其牛羊,年年犯境,岁岁杀戮。

    我大秦若一味忍让绥靖,只图东出,对北疆苦难视而不见,岂非自断臂膀,寒了边关万千将士黎庶之心?

    此非明君治国之道,更非强国争雄之途。

    与其被动挨打,年年耗费巨资被动防守,不如主动出击,以攻代守,斩断其爪牙,捣毁其巢穴,夺取其根基。

    河套之利,足以支撑此战耗费,更能一劳永逸,永绝北患,护我边民永世安宁,此乃大仁政。”说到这,秦臻的声愈发激昂。

    他稍稍停顿片刻,缓了一口气,开始详细阐释自己的构想:

    “筑城之后,当移民实边,军民一体,屯田戍守。

    将夺取的千里牧场,尽数开垦为我大秦的良田沃土。民即兵,兵即民,平日耕作,战时执戈。此为以农立塞,以战护农。

    若匈奴来犯,我军便可依托坚城,坚壁清野,使其抢掠无获,顿兵于坚城之下。

    待其久攻疲惫,粮草耗尽,人马困乏,欲撤退之时......我城中精锐骑军便可倾巢而出,追亡逐北。

    若其欲渡河远遁,更是我军半渡而击的绝佳战机,必能予其重创。未来......”

    秦臻的手指在地图上向北、向东延伸:“便以这三城为根基,不断向北、向东筑造新的堡垒、要塞、烽燧。

    点点相连,步步推进。

    让草原之上,让匈奴马蹄所及之处,皆有我大秦的城池壁垒。

    匈奴人长于野战奔袭,却拙于攻城拔寨。

    每攻我一座城池,其伤亡必十倍、数十倍于我。

    长此以往,此消彼长,他们如何耗得过我煌煌大秦源源不断的国力、人力与坚韧?”

    接着,秦臻进一步点明战略本质:

    “此非一日之功,需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不懈努力。

    然,只要持之以恒,不断筑城,步步为营,我大秦的城池防线便可如锁链般在草原上纵横延伸,一步步挤压、蚕食匈奴的生存空间。

    匈奴乃游牧之族,逐水草而居,一地草枯,便迁往他处。

    草原虽大,却非无穷无尽。

    当我大秦城池连成一片,圈占了最丰美的草场、最洁净的水源、最温暖的冬牧场,他们的生存空间便会急剧萎缩,部落离散,其势必然衰微。

    届时,必有部族难以为继,或举族降服归化,或远遁漠北苦寒之地。

    我们再将其降众收编,教其稼穑定居,授其秦律礼仪,使其为我大秦戍边垦殖所用。长此以往,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