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欣喜地睁开眼,眼眸亮晶晶地望向白薇,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师尊,我好像……好像感觉到了,有一股暖暖的气流进肚子里了。”
白薇唇角微扬,点了点头:“做得很好,今日便到此为止,初引灵气入体,需循序渐进,不可贪多。”
看着小徒弟那满是成就感的兴奋小脸,白薇沉吟片刻,道:“你既已成功引气入体,便是正式踏入了修行之门。
明日,为师带您下山走走,正好今日是镇上的庙会,也算是对你的奖励。”
“真的吗?谢谢师尊!”赵灵青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
她自来到青崖山,除了那日去山灵娘娘庙,还未下过山,对山下的热闹早就充满了好奇。
次日清晨,白薇便带着收拾整齐的赵灵青下了山。
今日的青涯镇果然与往日不同,长长的街道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
贩卖着瓜果蔬菜、竹编器具、布匹首饰,还有吹糖人的、卖冰糖葫芦的。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孩童嬉笑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和香料的混合气味,热闹非凡。
赵灵青看得眼花缭乱,一双大眼睛忙不过来,对一切都充满了新奇,但依旧紧紧跟着白薇,谨记师尊教诲,并不乱跑。
白薇并未带着她闲逛,而是径直来到了山灵娘娘庙附近一处空地。
她袖袍轻轻一拂,一张简单的木桌、两把椅子便悄然出现。
随后,她又取出一块素布,上面以清俊的字迹写着“义诊”二字,将布挂在桌旁。
“师尊,我们要在这里给人看病吗?”赵灵青仰头问道,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有些好奇又有些紧张。
“嗯。”
白薇在桌后坐下,“你既随我修行,丹道医术亦不可偏废,今日你便在旁静静观看,用心学习,看为师如何望闻问切,如何辨证施治。”
“是,师尊!”赵灵青立刻挺直腰板,乖乖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努力做出认真严肃的模样。
很快,便有镇民注意到了这个突然出现气质超凡的白衣女子和她身旁粉雕玉琢的小女童,以及那“义诊”的牌子。
有人认出了白薇与山灵娘娘神像的相似,窃窃私语起来,目光中充满了敬畏与好奇。
第一个鼓起勇气上前的是一个抱着孩子的中年妇人,孩子面色潮红,咳嗽不止,显然病得不轻。
妇人神色焦急,又带着几分忐忑:“仙…仙子,求您看看我家娃儿,咳了三四天了,吃了药也不见好……”
白薇神色平和,示意妇人将孩子抱近些。
她并未直接号脉,而是先仔细观察孩子的面色、舌苔,倾听咳嗽的声音,又轻声询问了几句病情和饮食。
赵灵青屏息凝神地看着,只见师尊询问片刻后,才伸出三根手指,轻轻搭在孩童纤细的手腕上。
片刻后,白薇收回手,语气沉稳:“无妨,只是风寒入肺,兼有积食。
我开一副方子,你去药铺抓药,三碗水煎成一碗,早晚各服一次,三日内便可见好。”
说着,她取过纸笔,流畅地写下一张药方,并详细嘱咐了煎药和饮食的注意事项。
那妇人千恩万谢地接过药方,小心翼翼地抱着孩子去了。
有了第一个,后续的人便渐渐多了起来。
有老人来看腰腿疼痛,有农夫来看割伤感染,有妇人来看月经不调……
白薇皆耐心接待,望闻问切,辨证精准,言语清晰,开的方子也多是寻常药材,重在调理,并不故弄玄虚。
赵灵青坐在一旁,看得极其专注。
她看到师尊如何通过细微的观察和询问判断病情,如何用最普通却能对症的药材组合成方。
如何温和地安抚病患焦虑的情绪。
她虽然还听不懂那些药性医理,但却将师尊看病的过程,那种沉稳从容的气度深深记在了心里。
期间,也有镇民好奇地打量赵灵青,见她小小年纪却坐得笔直,神情专注,不由低声赞叹:“这怕是山灵娘娘座下的仙童吧?真是灵气逼人……”
白薇偶尔也会在间隙,向赵灵青解释一两句:“方才那位老丈,舌苔厚腻,脉象濡滑,乃是湿气困脾之症,故用苍术、茯苓等燥湿健脾……”
“那孩童高热,却手足发冷,是热邪内闭之象,需先疏泄……”
赵灵青努力地听着,点着小脑袋,将每一个字都记在心里。
夕阳西下,庙会渐散。白薇看完了最后一位病人,收起了摊子。赵灵青虽然坐了一天,却丝毫不觉疲惫,反而显得异常兴奋。
“师尊,您真厉害,那些人吃了您开的药,病都会好吗?”回去的山路上,赵灵青忍不住问道。
“大部分会。”
白薇牵着她的小手,缓步上山,“并非所有疾病都能药到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