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清妖 > 第一百零七章 借钱呗,多大的事啊

第一百零七章 借钱呗,多大的事啊(1/2)

    众所周知大清乾隆老太爷是放高利贷的行家,京师的当铺、钱庄有三分之一都是老太爷自个开的,格格们要是远嫁蒙古必给当铺一座为嫁妆。

    客户群体除了身为臣子的官员,就是兜中有钱的富人。

    一般人老太爷看不上。

    搁扬州这边,恒利钱庄的客户就是两种人,一是盐商、二是官员。

    如果说北京的恒利钱庄是总行,扬州的这家便是分行,除了扬州外,江宁、杭州等富裕地区也都设有分行。

    法人代表统一叫爱新觉罗*弘历。

    扬州分行是乾隆三十八年开的,不过“注册”本金并不是远在京师的总行拨付,而是直接拿本应为国库正税的榷关收入作为分行启动资金。

    清朝在全国设榷关四十处,年正项关税收入为七百多万两,这笔巨款在明朝相当于一年的国库总收入。

    一开始榷关收入正项解部,赢余解内库,或“解赴户部转解内库”,只如今一律解内库专放高利。

    那老太爷是怎么想起放高利贷的呢?

    具体时间不可考,可能就是一开始老太爷觉得直接解往内库的银子太多,堆在那放着有点浪费,加之手头开销比较大,便命内务府将盈余改放高利贷看看能不能钱生钱。

    这一放就放出甜头来了,于是又下诏命两淮和长芦盐政每年应交盐课盈余银两不解内库,而以一分五厘息率直接贷给当地盐商。

    盐商可是富可敌国的存在,需要借钱么?

    不借?

    老太爷不高兴直接点了几个总商名字,曰“赏借”。

    不借也得借!

    虽然规定是一分五厘起息,实际盐商应付的利息高达七分,因为内务府中间过手的官员都要从中扒层皮下来。

    再加上老太爷没事就下江南旅游,动不动就打仗,一打仗就要盐商捐输,什么太后大寿、皇上大寿的,导致不少本富可敌国的盐商最后都被内务府的高利贷搞的倾家荡产。

    扬州前任总商江春家产据说不下三千万两,躺平都能够子孙后代败个十几代,结果愣是被一笔二百多万两的高利贷断了资金流最后被活活逼垮,由此可见皇家高炮杀伤力有多大。

    当然,老太爷对盐商可能过份了些,但对借自己钱的臣子还是蛮照顾的。

    能通融就通融,一次性还不上可以分期还,分期还还不上老太爷就会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臣子不会捞钱呢,还是捞钱的速度跟不上还钱的脚步,还是该臣子呆的位子没什么油水导致他还不上?

    最后估计是位子有问题,于是生怕臣子还不起钱的老太爷就会习惯性的给借钱的臣子升官,从而确保该臣子所借款项不会成为皇家的呆账、死账。

    相当人性化。

    跟他爷爷康熙晚年差不多,搞清欠搞到最后还是念在都是老臣份上不了了之。

    夹在中间的雍正心就狠了,欠钱还钱,不还就抄你的家。

    老太爷的这些烂事在前世赵安是当作笑话听的,但眼下却无疑成了他又一投机钻营的好门道。

    因为他知道这个笑话,别人不知道,或者说绝大多数人不知道。

    主打一个信息差。

    既然老太爷十分照顾借他钱的臣子,那就借好了。

    大大的借,多多的借,借到老太爷逢年过节主动给他这个大客户送个挂历、台灯什么的。

    最好再赏个内务府第一欠债人的黄背心穿穿。

    就跟当年浙江巡抚王亶望在浙江借钱搞的债主人人夸他似的。

    不过想法很美好,现实却是赵安的品级还达不到让老太爷发拜年短信的地步,连瞅你一眼都没兴趣。

    起码三品以上才行。

    而且就他这七品官能借一万两都得感谢有实权正印的县太爷担保,十万两?

    是你这个教授疯了,还是银行疯了?

    反正丁知县疯了,差点没起来给赵安两耳光:你这借的哪是银子啊,分明是在借老子的命!

    十万两?

    一任县令干下来都捞不到这么多,小王八蛋你拿什么还,真当本县和老宋是两条咸鱼任你拿捏么。

    “赵大人说笑了,十万两不是本庄不借给大人,实是以大人的俸禄根本没有能力偿还,既然如此,在下觉得大人还是借一万两的好,免得到时候,”

    说到这,石掌柜轻咳一声,意思都懂。

    上门要债挺难为情的,毕竟是府学教授。

    能在内务府开的钱庄当行长,石掌柜肯定有背景,怎么也不可能怕一个小小七品官的。

    须知钱庄借出去的每一笔钱,都会计算借贷人有没有偿还能力。

    内部有个公式,拿出来一算就知。

    一个府学教授一年最多只能捞几千两,撑死算他一万两,这点收入借一万两还行,借十万两?

    你够还利息么!

    心下直摇头,觉得面前这个年轻的府学教授不是失心疯,就是存心来逗他玩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