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清妖 > 第九十八章 我是和中堂的人

第九十八章 我是和中堂的人(1/2)

    话糙理不糙!

    赵安说的是发自肺腑的话,也是真心希望得到两位老领导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经济上的资助。

    毕竟,光靠他一个人得捞到什么时候才能爬上去。

    这年头可不是大清开国那会,官价直线翻了好几十倍噢。

    就搁三十年前买个正八品的县丞吏部明码标价是980两,算上侯补打点费用最多1500两就能拿下赴任,可如今呢?

    就这小小县丞起步价就得7000两!

    足足涨了四倍。

    甘泉县税课司的大使丁大隆不就花了5000两买的正九品位子么,当然,税课司大使是肥差,比其它同品级的位子的确要贵。

    普遍行情价的话,九品官一般只有三千两左右,个别特别穷的地区几百两也能搞定。

    总体而言,官价不仅要参考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含权、含钱量因素,同时也受大时代影响。

    这个大时代因素就是乾隆朝白银大量涌入导致的高通胀。

    一句话,啥都贵。

    另外,吏部拿出来卖的官以及地方官帮着操作的官一般不会高于四品,四品往上看的就不是钱,而是人脉。

    当然,也要有些真本事的。

    也就是说如果丁县尊和宋教谕拼命捞够了往上爬的钱,他们的天花板就是四品以下。

    且不是一步到位买到四品,得逐级晋升。

    不可能你个七品官一下就给提拔到四品的,中间每个品级都要花钱,吏部要打点,帮忙的上司要打点,就算你买到四品官了,前前后后把账一算很有可能不划算。

    为啥要这么复杂?

    吏部敛财的鬼把戏呗。

    盖几次印可比只盖一次印划算。

    而且真当上四品官未必就能把前期投资全收回,还是有很多不可控因素的。

    最冤枉的就是钱花了,官在呢,人却没了。

    总而言之买官是个技术活,里面的水太深,不是脑袋一拍想买就买的。

    花钱买官的也都是没背景的,吏部跟上司想怎么盘你就怎么盘,真正有背景的根本不需要花这个冤枉钱。

    上三旗出身的满洲旗员就不受吏部拿捏。

    当然,汉官也有特例。

    比如老太爷钦点的,如赵安这个官升五级的存在。

    不在老太爷视线范围的幸运儿,那就只能不断往外掏钱了。

    所以,赵安希望两位老领导明白以他们的自身条件是很难爬到高位的,丁县尊估计五品到头,宋教谕是学官更差,能当上七品知县就算祖坟冒青烟了。

    既然二位进步空间有限,干嘛不把钱给赵安让他快速往上爬呢。

    这叫集中钱财办大事!

    赵安真当上大官,他们还担心个屁。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就是丁县尊不太服气:“本县堂堂进士升不上去,你一捐监的就能了?”

    “能!”

    赵安不加思索,一脸自豪状:“我可是上了邸报的,谁不让我往上爬,谁就是跟朝廷过不去,跟皇上他老人家过不去!”

    “.”

    两位老领导一个端茶的手腕抖了一下,一个则是跟赵四似的抽了抽腮帮子。

    娘的,他还骄傲上了?!

    赵安是挺骄傲,茶盖在碗上那么轻轻一刮,提醒另一个事实:“二位想必知道议罪银是往哪交的吧?”

    废话!

    谁不知道议罪银是送到内务府的。

    赵安点了点头:“内务府谁管?”

    宋教谕犹豫了下:“好像是和珅和中堂在管。”

    “那二位说赵某如今算不算是和中堂的人?”

    言罢,轻茶入喉,很是清爽。

    愣了片刻的丁县尊直接“呸”了赵安一脸唾沫:“你小子算哪门子和中堂的人,你小子什么底细你自个不知道?”

    “您二位知道,别人不知道啊。”

    赵安一点不恼,很淡定的拿出一块手帕把脸轻轻那么一擦,“我一小小从九品官怎么就主动要给朝廷缴纳一千两议罪银的?朝廷又为何连升我五级,还将我的事迹登报刊在邸报让天下都知道?不是和中堂在背后操控还能是谁呢?”

    嗯?

    县尊和教谕对视一眼:好像是这么回事。

    当初这小子到府衙交一千两不是谁都嘲笑他么,结果却让所有人大跌眼界,惊为天人。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此事最大的受益者又是谁呢?

    不是赵安,而是主办议罪银的和中堂!

    如此反推,这不就是和中堂自导自演的一出好戏嘛。

    那么当事人赵有禄又是和中堂的什么人?

    不知道,得自个脑补。

    反正,脑补的结果绝对有利赵安这王八蛋。

    意识到这一点的宋教谕不禁问了句:“那赵大人打算怎么做?”

    “先把这个府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