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意思,本汗明白了,只要我突厥能够成功复国,本汗必然与大唐联手,一起对抗大隋。
本汗从来没有忘记与大隋的血海深仇,尤其是那马展,要不是因为他,本汗也不至于落得这般境地。”
讲到这里,始毕可汗面露狠色,当初他都打算跑路了,结果恰好撞上了马展,落得个被俘虏的结局。
整个突厥也因此覆灭。
如果有机会,始毕可汗当然不会放弃,唯有将马展千刀万剐,才能消他心头之恨。
这正是裴寂最想要的回答,在始毕可汗说完后,他立刻答道:
“有可汗这番话,本官就放心了,可汗尽管放心就是,有我大唐相助,突厥定然能够顺利复国,让大隋付出代价!”
想要让始毕可汗与大隋为敌,给马展找麻烦,首要之事就是让突厥复国,始毕可汗才有足够的力量去做这件事。
到时候,大唐也不需要亲自出面,与大隋交锋,不管取得什么样的战果,都在可以接受的范围。
不管怎么样,马展的实力摆在这里,没有谁会觉得,仅凭突厥一方势力,就能与大隋抗衡,这是痴心妄想。
但多一分力量,就多一分希望,如果有朝一日,大唐当真能够杀回中原,覆灭大隋,再将这各方势力镇压也不迟。
双方在这件事上达成一致。
——
大兴城中。
在科举之后,大兴城逐渐恢复安定。
但作为大隋的都城,此间依旧无比繁华,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纷纷扰扰。
先前在房玄龄等人面前,马展便是表明自己的想法。虽然自古以来,都是重农抑商,可他偏要背道而驰,要大力发展经济。
农业自然重要,但单纯的堆砌人力,反而会适得其反。想要提高粮食产量,还得看耕种效率,以及种植技术。
这些东西,马展只知道个大概,他也不可能在这些事上亲力亲为。
最好的办法,便是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钻研这些事情。
从始至终,马展的目标都不曾改变,他要让大隋发展壮大,走上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也要改变这个天下。
而此刻,马展和杨林便是聚在镇国王府中,他们正在商议着此事。
马展惬意的躺在一张躺椅上,虽然他并未在其他事上耗费太多的精力,但能让自己躺得更舒服的躺椅,还是有必要的。
其实这玩意,只是马展提供思路,由工匠打造出来的。
这年头的工匠虽然是贱籍,但其中却是卧虎藏龙。古代的技术,虽然比不上后世完善,却也有着不少奇思妙想。
杨林沉吟道:
“展儿,上次你曾说要发展经济,令我大隋国富民强,不知可有详细计划?”
现如今的杨林,对马展的想法无比重视。
一方面马展才是大隋摄政王,另一方面,就是事实证明,马展的很多想法确实是对的,而他们又完全预想不到。
听得杨林之言,马展稍有些意外,主要他也没想到,杨林竟然专门为了此事找上门来。
不过,马展其实早有考虑,要将此事提上日程,既然杨林来了,那他也不必耽搁,正好将自己的想法说出。
稍作思索,马展正色道:
“自古以来,农业便是一个国家立国之本,但在儿臣看来,想要让大隋变得更加强盛繁华,商业才是重中之重”
听得此言,杨林纠结道:
“展儿你说的不无道理,但若朝廷推崇商业,反而无人耕种,我大隋人口繁多,粮草不济,只会适得其反。”
杨林有这样的担心也很正常,因为在这个时代,这就是最正常的观念,受限于时代局限性,怎么可能和马展一样?
在马展脸上,露出淡淡微笑,他随口道:
“父王此言差矣,儿臣自然明白粮食的重要性,但是,想要发展农业,依靠的不是人口。
纵然朝廷推动商业发展,但真正能够参与其中的,也只是其中少部分,并不会影响大局。
并且,想要提高我大隋的粮食产量,关键不在于有多少人,而是要想办法提高耕种的效率,以及单方面的粮食产量。”
马展说到此处,便是站起身来,说道:
“父王应该知道,在同一个地方,地也有贫瘠和肥沃之分,不同的土地种植粮食,收成也是截然不同。
但这些东西,并非上天注定,亦是能够人力改之,又或者如今耕犁为二牛抬杠,如果能够将之改进,同样能够大幅度提升效率。
所谓技术便是如此,那些个读书人都说什么奇技淫巧,当真是可笑至极,我大隋想要发展壮大,这些技术是至关重要……”
马展认真阐述着自己的想法,他相信杨林能够明白他的意思。
现在的杨林,并非当初镇守登州府,而是要肩负起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