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吧

字:
关灯 护眼
书吧 > 新楚 > 第四百四十一章 牛耕

第四百四十一章 牛耕(1/2)

    魏嗣禅位震惊天下。

    世人皆知魏嗣是被楚人逼迫,不得已禅位。

    最令人失望的是秦国。许多诸侯国都暗暗祈祷秦军能够击退楚军,打破楚王欲乱天下的谋划,然而秦国却是出工不出力。

    齐国更是无动于衷。

    剩余诸国谁敢捋熊槐虎须?无论如何,魏高已经顺理成章地成了新的魏王。

    最兴奋者莫过于燕相子之。这几年他一直在暗中筹谋,准备效仿田氏篡齐。恰逢苏秦再次使燕,子之与苏秦密谈之后,一颗心更加按耐不住。

    魏高即位大典之后,魏高提及楚撤军之事。此次伐魏,楚师兵分两路,昭阳攻襄陵,克八邑,昭雎渡汝水向北深入,夺许与岸门。

    昭阳不能决,便飞书郢都。熊槐召集群臣商议是否撤军。

    昭阳心中有自己的想法。襄陵是魏东南重镇,距离大梁太近,若拒不撤军,一则魏高寝食难安,二则天下皆以为楚趁人之危,不为王师。不如撤出襄陵八邑,算是给魏高及天下人一个交代。但是许与岸门要作为此次助魏的报酬归楚。

    损兵折将打下来的城邑又要交还回去,熊槐有些舍不得。但他也知道若是不归还襄陵,天下人必以为楚国别有他谋,也必然导致魏高心怀不满。

    田忌、鹖冠子几人也赞同昭阳的想法,熊槐也不作多想,便飞书昭阳:撤军可以,但必须要等到魏国国内局势稳定之后。也算是对魏高有一些震慑作用。

    如此,伐魏便达成目标,可以结束了。

    对于楚国来说,如今就只有汉中未定。汉中定,则巴蜀定,接下来就看甘茂能否突袭南郑得手。南郑得手,汉中大抵可定。到那时,楚国便没有了对外战争。

    即位八年多来,无一年不战,是时候休养生息,积攒国力了。

    虽然如此秦国也必然慢慢恢复元气,其他各国诸如齐、赵,都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但是熊槐相信,楚国的发展速度一定会超过秦国、齐国、赵国。

    经过两年的推广,稻麦轮种在楚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施行,国人土地收成大大提高。小麦原本普及度不高,尤其在秦国,商鞅变法推行“耕战”,秦国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多以种粟为主,而楚人种麦也多用来缴纳赋税,留下水稻食用。

    收上来的小麦主要用作军粮,如何食用是个问题,却难不倒熊槐。他命人修建了磨坊,推广石磨,将小麦磨成粉。接着他又发明了馒头,饼子以及锅盔,不但丰富了楚人的食物链,也大大改善了军队的伙食。

    馒头、包子、饼子等一系列迅速在郢都的大街小巷风靡一时,无数馒头铺、包子店开张。

    但是熊槐认为仅有粮食还远远不够。打仗打得就是粮与人,粮食有了,人从哪里来?

    自然是将大量的青壮劳力从日复一日的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而要解放青壮劳动力,必然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如何提高?

    熊槐与农尹许行于郊外巡视之后心中有了眉目。

    牛耕!

    如今这个时代虽已有牛耕,但并不普及,根源便在铁制农具的匮乏。

    各国农具多是木制,难以深入土地,以牛来拉亦是徒劳。铁制农具则不一样,它能深入土地,用牛来耕便能达到深耕的效果。

    铁制农具虽好,却依赖于冶铁技术。而这又是楚国的强项。这两年熊槐一直与天工院一起研究提升冶铁技术以及效率,发明了水轮鼓风,不但提高了冶铁效率,而且风力的增大直接影响铁的纯度,不但可以冶炼铸铁、熟铁,甚至已经开始大批量生产铁质兵器。

    农具无需纯度高的精铁,只要铸铁便可。这两年已宛城为首的冶铁重地招募了许多工匠来冶炼铁器。原本多用来生产兵器,而今有了提升农耕效率的想法后,熊槐又命许行主持铸铁农具的打造。

    为了快速普及铸铁农具,熊槐又在三月底向各州郡印发了“关于提升各地农耕效能”的倡议书,令各州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结社的方式共享使用铁制农具。

    熊槐预计要推广铁制农具,至少要三年的时间。

    生产工具有了,接下来为了最大限度的提升生产效率,那就需要变革生产方式。即,如何使用牛耕?

    熊槐原本就是农村出身,虽然家里的地很早便被村里征收修建厂房,但他现在隐约还记得小时候耕作的情形。

    国内外无甚大事,熊槐索性做起了甩手掌柜,每天拉着许行往天工院跑,研究新式的农具,以及如何使用耕牛。

    他不但自己践行农事,还严令诸王子、公主随行,让他们从小便知农事。知其不易,方会珍惜。他的子孙日后绝不能说出“何不食肉糜”这种荒唐的笑话。

    而且熊槐心中谨记,他变法强国,绝不可按照商鞅的“耕战”理念,他宁愿慢一些,也绝不“愚民”,给后世之人带来无穷的祸患。

    天工院最初研制出的是二牛三人式的单辕犁,二牛挽拉三人共同操作。即由一人在前牵二牛,一人于单长辕的一侧控制犁辕,一人在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