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礼出力,众人出钱,公司交给颜礼打理,赚钱大家一起分。
聚,是合作,也有聚财的意思,鑫,三金不必多说。
这家公司,颜礼只有25%的股份,但拥有管理主导权。
股份不算多,颜礼也没指着这家公司赚钱,目的就是通过这家公司,绑定一些金主和资金,然后给他手里的影视项目甚至是其他项目输血。
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谈太费劲了!
颜礼有这家公司,直接用公司募钱,然后自己引导投资,哪个项目赔了赚了都不用费口舌,最后算总账就行了。
聚鑫成立之后,颜礼在影视方面的投资一下子就宽绰自由了好多,对易安的发展有极大好处。
当然了,说的容易,实际上那帮煤老板也不是好相与的。
能够促成这家公司,背后是颜礼这几年带着大家赚钱积累的名声和信誉,换别人想搞这种公司,难度高,而且体量也够呛比得上聚鑫。
目前,聚鑫是不缺钱的,可动用资金量达到6000万以上。
后续摊子大了,聚鑫也接受新股东加盟,或者是外来资金,到时候直接按年化等模式分红就是。
颜礼不怕这家公司失控,它只是一个资金池,如何运作以及项目都在他手中。
如果有什么变化,只要账没问题,他随时可以抽身走人,自己再拉其他人再搞一个类似的公司就是。
聚鑫成立,投了三个项目,其中投的最多的就是《画皮》,足足提供了4000万资金,拿下了30%的份额。
易安自己投了2000万,加上制作+发行,拿了40%的份额。
至于剩下的30%,则分给了多家公司,募集了2000万资金以及各种资源。
比如中影、上影提供院线和发行,博纳提供发行,光线提供宣传营销,香江公司负责海外发行和资金云云。
从这个比例也能看出来,除了易安作为主控方占了些便宜,资源的重要性是明显大于纯财务投资的。
也就是现在规模上来,颜礼没那么黑心,更强调长久合作,不然聚鑫的份额还要砍一砍。
8000万的成本,在颜礼的计算是足够的。
《画皮》阵容以内地为主,包括双兵在内,电影片酬并不高,更不用说双兵多少都打了点友情折扣。
这对比其他大片,绝对是省了老鼻子钱了,因为很多大片的主要支出,就是那帮大牌的片酬上。
以《投名状》为例,传闻李莲杰拿了1个亿,刘天王1600万,金城五1200万,徐婧蕾200万,这就干到1.4亿了,为传说3亿投资的一半。
片酬省了,特效也省了。
这里要夸一下颜礼的情报系统,特效后期制作,一向是电影灰色地带的高发区。
洗钱啥的先不说了,就正规剧组,怎么开价也是人家特效团队说了算,一般的剧组不太了解这里面的事,价格的含水量和性价比门道可就多了。
听说,只是听说啊。
一些香江导演喜欢找香江特效公司合作,里面夹杂着不少人情往来,更有甚者,干脆就是特效公司的股东。
而颜礼有系统,可以自己去找那些性价比强的特效公司,避免被宰和省了中间商。
这两个大头一省,8000万的资金量是绝对够的,撑死了,回头在宣发上再追点预算。
当然,8000万是实际成本,对外的说法是1.2亿。
大片大片,你投资不过亿叫什么大片,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有没有那个【亿】字,意义完全不同。
“8000万的成本,票房得2.5亿才能赚钱?”
范小胖掐指头一算,压力有些大,颜礼摇了摇头。
“账不是那么算的,除了票房,还有其他收益,这种大片,只要热度不错,海外、电视、网络、周边等杂七杂八的,进账不会太少。”
“而且这种大片,中影那边会给予一定的扶持补贴,以及税收等优惠,也能省笔钱。”
“而且剧组的本钱,不等于咱们的本钱,2000万投资,只要操作得当,回本是不用担心的。”
“最关键的是这是大片,如果是卖好了,票房等收益都是次要,咱们公司的影响力以及其他带动好处才是关键。”
“比如你,如果《画皮》红了,主演甚至是带动一部热映大片,对你的商业价值和咖位都是很大的提升。”
“……”
现在的电影市场,光算单纯的经济账是很亏的,所以必须结合其他方面综合计算。
不谋一局,而谋全局!
范小胖半懂不懂,她现在虽然有时候也会参与代入一些幕后视角,
但还是基于某个剧组或某个项目本身,即便应对整个公司的角度都有些吃力,更不用说产业链布局甚至是整个行业。
虽然不太吃的透颜礼话里的意思,但她听懂了一件事。